簡言之,美的內在特質,它是超功利的、無功利的。而新聞的善在審美的表現上則是新聞選擇的倫理道德立場問題。盡管新聞是“選擇的藝術”,但是新聞記者在報道新聞事實時,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為己任,注重新聞的社會效應和價值導向。像“楊麗娟追星事件”、“茶水發炎事件”等都揭露了媒體和記者的職業道德問題,他們都喪失了新聞的“善”,向受眾傳遞的是一種消極的價值取向,是極不可取的。
美:弘揚社會正氣,凸顯社會價值——美之根本。在真善的基礎上,新聞活動也就進入到審美層次,遵循美的規律,體現著人們的審美追求,向社會和受眾傳遞一種積極正面的具有美學價值的信息,以弘揚社會正氣,凸顯社會價值,這正是新聞美學的核心。正如我國的新聞事業是黨和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為己任”,那麼我們的新聞報道應弘揚社會正氣,去關注那些能夠反映時代精神、凸顯人性之美的人和事。這樣的新聞報道才是具有真正的美學特質,社會所倡導的精品。例如,現在全國各大媒體進行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就是記者去發現平常老百姓中的美,生活平實之美,向社會弘揚了高尚的品質精神,因此才在群眾當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可見,在新聞報道中的正面報道,它產生的正效應不容忽視,因為它直接呈現了新聞的美學特質,能給人以美感和熏陶。
然而生活中的真善美,不僅僅是從正面報道才能體現新聞的美學價值,也可以從負面報道中激發人們進行審美追求,從而達到凸顯社會價值的目的。例如,央視的《焦點訪談》,它是新聞輿論監督的一面旗幟,是揭露社會丑陋面的一把利劍,是弘揚社會正氣,人間真善美的一扇窗。故新聞媒體應將正面報道與負面報道相結合,強化人們對美的鑒賞力,增強人們的審美追求和社會責任感,這正是新聞美學特質之根本所在。
新聞的美學特質對新聞報道的啟示
美是無處不在的。我們生活的世界是美的,生活也是美的。它是客觀存在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去發現美。而新聞記者在從事新聞報道中如何發現新聞的美,如何表現出新聞的美感,關鍵在於“記者美學素質的深淺和審美能力的高低”,“記者能否在採訪中發現美,在寫作中表現美,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技巧問題”。[13]
因此新聞記者應加強美學知識的積累,提高自己的美學素養,即具有美學思維和審美人格。美學思維,“也就是人在穿透生物的本能思維,科學的求真思維,倫理的求善思維之后,所實現的人的最高思維境界。一旦達到這樣的高度,看問題的眼力,便能夠穿透對象的物質功利、社會價值維度,而直達其與人類的最高追求、人性的最終目的直接相關的本質層面,從而把握住新聞事件的深層價值” [14]。所以新聞記者擁有美學思維至關重要,是追求新聞的真善美、寫好新聞的重要條件。
總之,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是一個媒介化的社會,媒體與我們的工作生活密切相關,它對我們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現代新聞傳播不僅僅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更要研究新聞的美學特質,為現代社會構建一個真、善、美的媒介環境,為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新聞學博士生)
參考文獻:
[1]馬克思.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2.
[2]孫德宏、王確.新聞的審美傳播[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8(2).
[3]張舉璽.新聞寫作新編[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120.
[4]季水河.新聞美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280.
[5]克萊夫•貝爾.藝術[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4.
[6]湖北日報,2001-3-3.
[7]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61.
[8]周正.繪畫構圖原理[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6:147.
[9]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編.新聞論叢(2)[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2.
[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11]慎延凱.新聞與美學[J].新聞愛好者,1992(5):14.
[12]李勇.論媒介時代的審美問題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08:124.
[13]商愷.致青年記者六十封信[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3:29.
[14]張立斌.新聞美學與新聞素質[J].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