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民生新聞主持人的個性化傳播【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5期

電視民生新聞主持人的個性化傳播【2】

徐玲瑩 

2013年06月04日15:03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二、民生新聞主持人的個性化傳播

當然,民生新聞主持人成功與否,僅具備這些基本素質是不夠的,個性化傳播十分關鍵。卡茲等傳播學者在《個人影響》中提到,制約和影響大眾傳播效果的幾個中介因素中,訊息傳播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對傳播效果也會產生較大影響。在這個傳播過程中,主持人的語言起到了最直接的作用,說什麼,怎麼說,說的效果如何,都需要經過細細推敲。

1. 故事化的呈現

光有好看的新聞事件還不夠,新聞故事的表述方式有時更為重要。一檔好看且有黏著度的新聞,必須給觀眾制造強烈的收看引力,除了新聞事件本身的因素,這種吸引力還來源於故事化的呈現。

故事化呈現的關鍵,就是懸念的設置,而懸念設置的實質則是對信息的控制②。主持人要學會“講故事”,在“說”的基礎上,做到以下三點:

(1)故事化結構。多用“設懸念”、“抖包袱”、“賣關子”等手法,將新聞“講”得起承轉合、跌宕起伏,更易引人入勝﹔

(2)娛樂性訴求。新聞描述繪聲繪色,語態夸張,原則是表現形式上的娛樂性不能損害新聞內容的客觀性、真實性﹔

(3)方言的感染力。方言的最大特點是通俗性,其歇后語、俚語、口頭語等貼近性強。較之“說”,“講新聞”更能做到言簡意賅,寓意深刻,鮮明生動,如杭州台的《阿六頭說新聞》、《我和你說》,山東齊魯台的《拉呱》等方言新聞,都是通過對民生新聞中故事元素的開掘,達到強化人文關懷和平民視角的效果。

浙江教育科技頻道《有話好好說》,是一檔民生調解類新聞節目。故事化風格不僅呈現在每則新聞的故事化結構上,還體現在主持人的 “講故事”。每期節目開場,都有一段奪人眼球的視頻,再加上主持人的故事化表述,激起觀眾的好奇心。節目通過懸念設置、調查求証和解疑釋惑,不斷積蓄觀眾對故事的黏著度,又通過故事化的呈現,滿足受眾多種訴求,如好奇、愉悅、感動、氣氛、感慨、深思、求知等等,讓觀眾看后對新聞事件有回味有嚼頭。

2. 風格化的評論

評論是民生新聞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很多節目之所以受歡迎,就是其評論出彩,而且,很多民生新聞主持人成名也是因為其在節目中精彩的點評。對於評論,主持人應該設身處地,而不是居高臨下,應該切中要害,表情達意,而不是不關痛痒,或者嘩眾取寵,更不能一味地批判,滿足口舌之快。

北京電視台《第七日》的主持人元元,點評充滿智慧又不失幽默,成為不少北京人評判身邊大事小情的依據。在一則老人“喊山”,影響鳥兒繁殖的新聞中,元元並沒有一味地批評,而是溫柔地提醒這些老人們:“我想老人們肯定沒有想到喊山會把鳥兒喊醒,如果想到了,肯定也就不會這麼做了。因為老人們是最善良的,最富於愛心的。比方說,他們每天早晨離開家門的時候,不就是輕手輕腳、生怕吵醒兒孫們嗎?”。如此委婉的提醒,說到大家的心坎裡,實現了較好的輿論引導效果。

元元曾這樣評價自己:“我不敢說我是最好的主持人,但我敢說我是與眾不同的。”就像我們平時聊天拉家常,總有些人能把事情說得繪聲繪色,講得頭頭是道,讓人有強烈的收聽欲和認可度。這就是個性魅力的展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就是“意見領袖”。

風格化的評論,無疑是主持人成為“意見領袖”的利器。民生新聞主持人要為群眾的切身利益仗義執言,努力批判社會上的丑陋事件和不公現象,在信息流向的最后出口提供意見和建議、闡述觀點和立場,為百姓說話。在新聞實踐當中,作為意見領袖的民生新聞主持人還應做到“幫忙不添亂”,主動搭建政府與群眾的溝通渠道,幫助化解行政部門和群眾之間可能產生的誤解與誤讀,在政府與民眾之間尋求利益平衡點和共同點,一起推動社會建設。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