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民生新聞主持人的個性化傳播--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5期

電視民生新聞主持人的個性化傳播

徐玲瑩 

2013年06月04日15:03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近幾年,各地電視民生新聞競爭日趨激烈,節目無論從制作理念、內容篩選、表述方式還是傳播渠道上都陷入了同質化的窠臼。主持人“給力”與否,便成為一檔民生新聞節目突出重圍、贏得成功的關鍵。如何讓受眾記住並喜歡,如何增強主持人的核心競爭力,這些探討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 民生新聞主持人的基本要求

1. 形象親和

這裡所說的親和,不光是外貌打扮,更多的是指平民化的視角。《小強熱線》主持人小強,每次出鏡穿休閑襯衣,不打領帶,就像你熟悉的老朋友,掏心窩地跟你說事兒,幫你維權。《南京零距離》的主持人孟非,即便在成名之后,仍然堅持普通的作息:上班乘公共汽車﹔平時自己上街買菜﹔不時還找人拉拉家常。他們的形象在觀眾眼中並不是播音員主持人,而是能主持公道、能幫上忙的熱心人形象。以平民化的視角說新聞,這樣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內容為王的鐵律下,雖然不能說觀眾都是沖著主持人才看電視的,但電視媒體的家用屬性決定著,電視觀眾希望看到他們喜愛甚至崇拜的人像朋友一樣走進他們的家庭。”①親和力強的主持人,可以令新聞資訊的傳播在某種程度上超越新聞本身的意義和價值,繼而使主持人本身上升為符號化的公信力和說服力。在主持人進行信源編碼的過程中,親和力就像催化劑,能有效提升主持人的可信度。如遼寧都市頻道打造了以《新北方》為代表的民生新聞欄目群,清一色的女性主持人,以其溫婉表達和細膩情感,成為欄目的一大亮點,在提高辨識度的基礎上,有效貫徹了頻道“和你在一起”的理念,為《新北方》欄目乃至整個頻道贏得1000萬人以上的固定收視群體,成為遼沈地區民生新聞的第一品牌。

2. 表達口語

“我們不播新聞,只是很八卦地和隔壁大媽說件事,而這件事有點意思!”這種平民化的“說新聞”理念,讓民生新聞親切生動,成為百姓喜聞樂見的心頭好。

無論是主持人的口播還是配音,都要從語音、語調和語態等多方面尋求貼近性,以最通俗的方式,去提升觀眾接受信息的價值興趣。首先,是去程式化表達,一些如“據了解”、“某某部門表示”、“某某人強調”等的固態詞匯和語句,一些科學名詞、復雜數據等很難聽懂的語詞,應一律摒棄。其次,應提升口語化表達的含金量,可適當採用群眾喜聞的俗語、方言、流行詞匯等,來提升口語化表達的傳播價值。總之,要把觀眾當朋友,不說空話套話,用真誠打動人心。

黑龍江電視台《新聞夜航》幾位年輕的女主播,就像是街坊老鄰居家的孩子,工作忙碌了一天,回來與鄰居家的親朋好友聊起一天的所見所聞、大街小巷的新鮮事。如,“眼下炒股的人實在不少,男女老少多大年紀都有,可是我要告訴你100多歲的老人也炒股,你信嗎?”“中國民間有傳統,把酒論英雄,最近在哈爾濱,一條小京巴狗以其酒量驚人,一頓豪飲兩大碗啤酒而被稱為‘啤酒王’。”這樣鮮活的語言,讓觀眾覺得就是隔壁鄰居在和你說事兒,輕鬆自然,極具感染力。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