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民生新聞主持人的個性化傳播【3】--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5期

電視民生新聞主持人的個性化傳播【3】

徐玲瑩 

2013年06月04日15:03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3. 個性化的形象

(1)提高自我“辨識度”

中國的新聞播音員大都形象端正、中規中矩,符合一般意義上的大眾審美取向。新聞臉的另一端,或許就是個性的缺失、風格的平庸。而民生新聞恰恰需要個性鮮明、辨識度頗高的主持人。孟非是中國主持界最早的光頭主持人之一。以光頭形象出現在新聞節目的主持台上,本身就是對傳統意義新聞播報的突破。孟非的光頭形象讓受眾在第一時間形成記憶度和辨識度,也為他平添了幾分親和力。

(2)強化自身“副語言”

好的民生新聞主持人要有強烈的表達欲望,具有話語言說和傳達觀念的能力。而“單純的語言表達是有一定限度的,將手勢、表情、眼神、動作等體態和語言有機地加以結合,能夠表達更豐富的意義,也能傳達一個更豐富的自我。”③主持人在節目當中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甚至小動作、小習慣或許都會成為其行為辨識度的重要標志。

主持形態可以一改固定的坐、站姿,提倡動態主持。除了相對固定的倚桌主持外,允許走動、跑進場,轉身、轉圈等,也可以掀紙翻書、點擊電腦、展示照片、擺弄實物道具等,甚至連喝水、擦汗、扶眼鏡、撓痒,卷袖、撩發、解圍巾等非主持肢體語言,隻要不是故作自然地秀,也都不刻意反對。從這個意義來講,民生新聞主持人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播音員主持人在行為方式上的慣常要求。

三、主持人個性化傳播的養成

正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民生新聞主持人個性化傳播的養成,需要日積月累的揣摩和積澱。

1. 養成“認知度”

認知度是民生新聞主持人軟實力的重要表征。民生新聞主持人的話語言說能力,根本上來自於認識和把握世界的能力,來自於主持人的知識儲備、學養提升、人生感悟和成熟的價值觀、認識論和方法論。具有高認知度的主持人能夠承擔起“把關人”的角色。不可否認,主持人擁有普通人和公眾傳播者的雙重身份,這兩種身份有交集,但並不完全對等。生活中太過隨意、太主觀的一面切勿帶入工作。

2. 提升“信任度”

“信任度”指可以信賴的程度。在人際交往中,你的話語必須使人感到你說得在行、說得中肯、說得動聽,才能增強信息傳遞的效力。觀眾需要一個能夠“將心比心”的主持人,就像是“自家人”一樣,能提供合理建議,並且交流商量“自家事”。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是民生新聞主持人提升信任度的關鍵。這就需要主持人向記者型主持人方向發展,除當好播音主持班外,還要參與採訪,通過對新聞採編流程的掌握,加深對新聞內涵的理解,進而使自己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主持人應當摒棄播音腔,從正襟危坐的“神壇”上走下來,走進自家親人中、走進隔壁大嬸家、走進小區居民堆裡,說人事,講人話,肢體語言也要自然隨性不做作。

3. 加強“能見度”

能見度,指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具有較強新聞解讀能力的主持人,能夠看到紛繁瑣碎的市井新聞背后的“所指”,解碼出新聞表象背后所蘊藏的內在緣由。尤其是在突發民生新聞事件的現場評述當中,主持人對於新聞事件的實時分析判斷能力是其個性魅力的展現。民生新聞多數流於對小事做消息類報道,然后以市井小民的心態加以品評,對於新聞背后的深層意蘊挖掘不深,報道方式流於淺表化。而具有高能見度的主持人,能在市井小事的微觀表述中,窺見國計民生的宏觀走向,承擔起意見領袖的角色。

注釋:

①孫玉勝:《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說起》,第360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

② 胡智峰、禹成明、袁勝:《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報告2011》,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③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87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浙江電視台教育科技頻道)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