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業是互聯網對社會生活形成全面沖擊的起點,且是正面沖突,難以招架,於是網絡將取代所有傳統媒體的說法甚囂塵上,在惶惶中度日的媒體時至今日也未見自己將被掃地出局的跡象。回頭看,當初這些悲觀預言頗有點自戕式的虛張聲勢,只是對習慣了高利潤的行業,清醒地面對“一本萬利”不復返的現實需要時間,其實背后更難的是觀念的轉變。互聯網顛覆了大眾傳播模式,但我們是否真的理解分眾傳播的實質?是否能接受分眾帶來的利潤均攤?如果還抱著賺個盆滿缽滿的想法開發新報種,很可能無功而返﹔如果腳踏實地尋找市場空白,社區報則有潛力可挖。
根據2011年全美報業協會的數據,小報(指發行量在5萬份以下的報紙,其中絕大多數為社區報)數量佔全美報紙總數的97%,整體收入是大報的3倍。任何報紙本質上都是社區報,主要取決於對社區的定義,本文討論對象為“服務於社區讀者,強調其歸屬感和認同感”的報紙。
社區報是商業報紙的雛形,在北美有一種說法“無報不成鎮”,銀行、教堂和報紙是建鎮三大件,缺一不可。一個社區要正常運轉,信息溝通是必要條件,美國各地分治的特點凸顯了社區報增進社區整體利益的重要性,它隻報道與所在社區相關的人和事,一旦溢出失去相關性,社區報則名不符實。
社區報的最根本特色是相關性,如果想擴大發行和報道范圍,馬上會招致所在社區讀者的反對。多年來,它一直萬變不離其宗:為社區服務,為民主保駕護航。
大眾傳播當道的年代,大報日進斗金,風光無限好,絕對影響力和贏利能力根本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社區報被完全淹沒。自上世紀90年代始,大報弱點畢現,大潮回退后,人們發現留在沙灘上的居然是以往那麼不起眼的社區報,他們依然贏利,依然擁有讀者忠誠度。風水輪流轉,於是人們又把眼光投向這個韌性十足的報種,原來它天生就與分眾傳播理念高度契合,在合適的時機走到聚光燈下,實不為奇。
定海神針:高度地方化新聞
報紙是地方性極強的媒體,社區報把地方性做到了滴水不漏的極致,才構筑起自己的護身符,這是它得以抵抗網絡沖擊的法寶。
網絡的橫空出世跨越了地域限制,使得國際國內新聞大大貶值直至免費,信息易得性除以零成本,使得網絡能夠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報紙靠通稿通吃的做法不再有市場。但網絡也不是萬能的,它顧得了面顧不了點,小到社區層面的微觀新聞在互聯網上是空白點,人們並不是不需要資訊,只是獲取信息的渠道多了,注意力總和就被攤薄了,以往的壟斷渠道遭到強烈撼動。
獨步天下無敵手是否還有可能?這取決於對“天下”的定義。以美國為例,社區報在排他性的社區地盤,幾乎沒有競爭對手,做小才能穩,它的上方寶劍就是:當地內容,當地視角。
曾有中國報人問,如果把報道范圍局限在社區,讀者不會抱怨嗎?全地方化報紙目前在國內幾乎還是空白,很難武斷地下結論。讀者永遠無法提前確切地告訴你,他想要什麼,你隻有把產品做出來,他才能判斷是否合意,讀者需要被引領,閱讀需求需要被激發。
地方新聞多多益善對美國社區報是條鐵律,讀者對發生在身邊的新聞的需求是無止境的。為了達到100%內容當地化,周刊對於社區報是比較理想的出版頻率,日報的大容量不可能由社區范圍的新聞填滿,但加入國內國際新聞會使內容稀釋,“必讀”的理由會顯得牽強。
《教堂山新聞報》創刊於1923年,由美國第二大報團麥克拉奇擁有,現為一周兩刊。從初期的全地方化一周一刊,到50年代拼盤式日報,再到90年代回歸地方新聞,一路走來,地方化新聞的優勢表現得很明顯,一旦把視野擴大,就容易和發行量更大的地區日報形成競爭。每當他們收縮報道范圍聚焦於本社區時,讀者高興,廣告商高興,記者們更多的獨家報道也更易於獲獎。
讀者有可能青睞高度地方化新聞的另外一個依據是接近性。新聞就像颶風,越接近颶風眼,感受越強烈。對當地居民而言,隻有當地新聞才更能感同身受,引起共鳴。心理、地理接近都會增加新聞價值的權重,加入接近的因素,再小的事都可以被放大無數倍。美國社區報不會報道奧巴馬白宮演講,但如果總統一家周末到本社區度假,則可以成為頭條。
位於北卡羅來納州最大城市夏洛特的《卡羅來納周報》,其所有人艾倫是商人出身,沒有新聞專業背景,剛開始出於成本考慮,幾份系列報都採用通稿,讀者反應很冷淡,那裡的事與我何干?久不見起色的廣告銷售迫使艾倫必須掉頭,以贏得讀者。連續不斷刊登本社區新聞,實際上是在向讀者傳遞一個信息:我們關注社區,在乎你。一旦讀者把一份報紙稱為“我們的報紙”,這份報紙就有了穩固的讀者基礎。
現如今,美國報業凝聚的共識之一是:地方化新聞是保全自身的上上良策。這其實也是社區報歷經風雨而不倒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