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與大眾傳播季刊》使用的主流研究方法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2007到2012《新聞與大眾傳播季刊》論文主要方法篇數及比例
綜合來說,內容分析、抽樣調查和實驗法是研究中最常用的三種方法。Riffe和Freitag曾對1971到1995年的《新聞學季刊(Journalism Quarterly)》(《新聞與大眾傳播季刊》1995年之前的名字為《新聞學季刊》)上論文所使用的內容分析方法做過統計[4],而復旦大學的謝靜對90年代的《新聞與大眾傳播季刊》所刊載論文的研究方法也進行過定量分析[5],綜合這兩人的分析,可以繪制出圖2。
圖2 1971到1999《新聞與大眾傳播季刊》內容分析方法所佔比例趨勢變化圖
謝靜的分析和Riffe和Freitag的分析略有出入,前者統計得出,1991∼1995年使用內容分析的論文佔所有論文的比例為30.64%,略高於后者的27.2%,因而1996到1999年的數據也出現了明顯增長,這種誤差可能是由兩位學者統計方法的不同造成的。但是,從上表也能看出,內容分析方法所佔比例的增長是長期以來趨勢的延續。如果將所有使用了內容分析方法的文章均納入統計,那麼2007到2012年,《新聞與大眾傳播季刊》上內容分析方法所佔比例也達到了30.9%。
從研究樣本來看,研究視角多樣分散,並沒有出現所謂的“中心理論”。不過,“議程設置”依然是學者們的討論重點。“框架分析”則是在分析新聞報道和信息呈現研究中最常使用的分析方法。報道框架影響公眾對公共問題的歸因,影響對特定人群的刻板印象,並能夠影響屬性議程設置效果。雖然框架理論被學者稱為“破碎的范式”[6],是“亟待澄清”的領域,但其依然是進行內容分析和效果分析的強有力工具。
在理論的的新發現方面,做出較為充分闡釋的是“信念溝假說(Belief Gap Hypothesis)”。研究者以五個電話調查的全國數據為基礎,將“信念(belief)”而不是知識(knowledge)作為因變量,擴展了知溝假說。信念溝假說認為,在政治極化時代,個人的政治身份認同(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比個人的受教育程度更能影響其對政治爭議性議題的了解和看法。
四、對新媒體的研究分析
自21世紀以來,新聞傳播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新技術新媒體對新聞傳播的沖擊成為該領域研究的“顯題”和“熱點”。不過,分析從2007年到2012年的論文,並沒有看到對新媒體研究興趣的顯著提高,針對網絡新聞、網絡博客和視頻網站的研究近幾年來一直保持在10%左右的比例﹔而2009年之后成為“熱門”的“社會化媒體”,在此輪分析中僅僅有一篇綜述性論文進行了專門研究。
在這些針對新媒體的研究中,學者關注的問題可以分為以下兩方面:
(一) 網絡媒體與民主
傳統媒體和民主的關系是新聞傳播學界一個長期以來的研究主線,那麼伴以網絡為載體的信息傳播是否對民主起到了同樣的作用?公民新聞對增長政治知識、促進政治參與方面能否扮演類似於傳統觀媒體角色[7]?
有學者分析政治博客的超鏈接,發現政治博客附上的鏈接多指向傳統媒體,也有研究用時間序列分析的方法研究媒體網絡新聞、媒體博客和最具影響力博客之間的議程關系,發現跨媒體議程設置確實存在。傳統媒體的單一議程設置功能被淡化消解,傳統媒體和政治博客的相互依存度提高[8]。在考察政治博客信源時,學者對閱讀率最高的政治博客給出的2000個鏈接進行了編碼,發現不到15%的信源是一手信源,一半以上的信源來自主流媒體的報道﹔如此一來,政治博客相當於一份隻有評論版和專欄文章的報紙,由此產生了學者的憂慮——政治博客的讀者如何全面了解公共政策的相關知識[9]?
對待公民新聞的看法也是各不相同。有研究指出,公民新聞無助於公眾政治知識的增長,卻能夠給他們提供政治參與的動力﹔但也有研究指出,基於共同興趣形成的線上社群確實可以促進用戶社群知識的增長,但是卻無助於促使他們走入真實世界,與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進行公共事務的參與[10]。
(二) 對傳統媒體的沖擊
在新技術的沖擊下,媒介融合也是新媒體研究領域中的重要命題。媒介融合提出了“全能記者”的概念,記者肩負寫稿、攝影、攝像和編播的多重職責。在繁重的任務和緊迫的截稿時間下,記者會更加依賴於新聞操作慣例和信息源,並將報道放入現成的框架中去進行加工[11]。盡管用戶生產內容增多,但新聞從業人員仍然是民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記者應該強調和重申他們的價值:這些價值不僅體現在新聞媒體的報道上,也體現在他們在發揮的社會作用上。
網絡給傳統媒體提供了更為豐富的信息選擇,而傳統媒體工作者需要肩負起傳遞和詮釋信息的職能,幫助公眾分析復雜事件。“新聞工作者的傳統角色是一種錨定,讓他們在波濤洶涌的信息海洋中獲得安全感,而不是將他們拽入海洋深處[12]”。
在對近幾年來迅速崛起的新的媒體形式進行研究時,學者關注的還是新聞傳播研究領域裡那些最為基本恆常的問題。從微觀說,是網絡信息的可信性、對網絡新聞的使用與滿足﹔中觀來講,是傳統新聞實踐受到了怎樣的沖擊,進行了怎樣的調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宏觀來講,則是新媒體與民主之間的關系,新媒體是能否有助於公眾辯論、建立社群,能否促進公民的政治參與。
五、結 語
通過對2007到2012年《新聞與大眾傳播季刊》刊載論文的內容分析,可以發現,《新聞與大眾傳播季刊》具有鮮明的“美國特色”,幾乎難覓“文化研究”“批判學派”蹤影﹔其採用的主流研究方法依然是定量分析,特別是“內容分析”﹔核心研究命題還是“媒體內容”和“效果與受眾分析”﹔提及最多的理論視角是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議程設置”理論及其延伸。即使新媒體大潮洶涌而來,對網絡新技術的研究數量依然保持在一個相對平穩的水平,而在網絡研究中,其在民主制度中發揮的作用成為學者檢視的重點之一。也可以看到,刊載論文的研究領域繼續細化,對少數族裔、婦女、青少年等群體進行了討論,對經典理論進行了進一步驗証和修補。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 新聞學院)
參考文獻:
[1] (美)沃爾特·李普曼著.閻克文,江紅譯.公眾輿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Fico Federick, Freedman Eric[J].Biasing Influences On Balance In Election News Coverage: An Assessment Of Newspaper Coverage Of The 2006 U.S. Senate Elections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8,85(3).
[3] 李喜根.美國式的研究才是高質量的研究——淺談新聞與大眾傳播研究方式[J].國際新聞界,2006(7).
[4] Daniel Riffe, Alan Freitag A Content Analysis of Content Analyses : Twenty-Five Years of Journalism Quarterly [J].Journalism Quarterly,1997(74).
[5] 謝靜.九十年代的<新聞與傳播學季刊>——從<新聞與傳播學季刊>看美國九十年代的新聞學研究[J].新聞大學,2001(1).
[6] Robert M. Entman.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3,43(4).
[7] Kaufhold,Kelly Valenzuela,Sebastian De Z?niga et al. Citizen Journalism And Democracy: How User-Generated News Use Relates To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Participation[J].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11,87(3/4).
[8] Meraz Sharon.Using Time Series Analysis To Measure Intermedia Agenda-Setting Influence In Traditional Media And Political Blog Networks[J].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11 88(1).
[9] Leccese Mark.Online Information Sources of Political Blogs[J].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9 86(3).
[10] Jack Rosenberry.Virtual Community Support for Offline Communities through Online Newspaper Message Forums[J].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10 87(1).
[11] Bock,Mary Angela.You Really, Truly, Have To "Be There": Video Journalism As A Social And Material Construction[J].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11 88(4).
[12] Singer,Jane B. Role Call:2008 Campaign And Election Coverage On The Web Sites Of Leading U.S. Newspapers[J].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9 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