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出現腳本側重和報道內容的偏向的原因分析
在葉詩文倫敦奧運會奪冠事件中,很多西方媒體對葉詩文的表現產生了質疑,使得事件復雜化,《人民日報》、《紐約時報》、《泰晤士報》在報道這些事件時,存在著不同的腳本側重,而在媒介的組織方式和受眾的接受形式上也存在一定差異。表面看起來只是一個偶然發生的現象,然而細細追究下去,卻能發現其間有著某些因素在起作用,並非是偶然的。
3.1國家利益沖突
在《媒介事件:歷史的現場直播》中丹尼爾·戴揚和伊萊休·卡茨指出“許多媒介事件直接向尖銳沖突發話,有的針對長期危機,有的則指向社會內部的深層裂縫,每一種媒介方式所採取的方法又互不相同。比如說,“競賽”的電視直播——例如奧運會——事實上是政治沖突的一種象征性換位。正如有人所言,電視“競賽”架構沖突並使之微型化。而“加冕”則要求沖突服從傳統和統一的共同象征。”奧運會從來就不是單純的體育事件,是與各個國家政治、經濟等利益問題密切相關的。而雖然有學者認為“作為第四權力的媒體,其所應該堅持的最高公益,應當是符合整個人類文明和進步趨勢的,傳達普世價值觀的‘公益’”[ 王鸝鳴.媒體的最高公益是否國家利益?——以HINI流感及打假報道証明媒體所應堅持的最高公益是普世價值觀[J].新聞知識.2009.08],但是在實際的報道中,媒體往往以國家利益為重。因此,在奧運報道上面的沖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的是國家利益上的沖突。
中國將奧運會視作一種在國際上贏得贊譽、提升國際地位的一種手段和途徑,葉詩文打破世界紀錄,贏得了幾乎不可能贏得的金牌,有利於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她應該受到英雄的禮遇。因此,《人民日報》傾向於“征服”和“加冕”的腳本,展示其征服困難的英雄形象,展示媒體、社會和國家對其進行“加冕”,以示對國家的效忠,提升國家和民族的榮譽感和自豪感。
游泳是美國體育項目的強項,而中國的葉詩文等選手打破了美國在此項目上的壟斷地位,並對其構成有力的沖擊,使得美國媒體暗自驚心。《紐約時報》將葉詩文的“征服”作為提醒美國受眾中國體育的迅速發展,而運用最多的是“競爭”腳本,強調泳壇秩序的調整、強調中國和美國在金牌上的爭奪、強調中美之間在游泳上的“沖突”,表面上看來是強調中國在體育項目上對美國構成的威脅,事實上映射的是對中國迅速崛起的警覺心理。
對英國而言,在游泳項目上缺乏絕對的優勢,然而作為東道主的英國看到后起的中國選手葉詩文、孫楊等人對泳壇的沖擊,表示訝異之余也存在著復雜的心理,雖然大量報道葉詩文對此體育項目的“征服”,卻往往是媒體質疑的注腳,體現了一種沖突的基調。而《泰晤士報》的沖突下的“征服”腳本、通過報道的“脫軌”抹黑中國,事實上也反映了英國對待中國迅速發展的態度,有種意識形態的偏向存在。
3.2刻板印象與群體間話語偏見
刻板印象是李普曼在《公共輿論》中首次提出來的,指的是人們對於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較為固定的簡化了的看法,但是刻板印象並不都是正確的,相反,很多時候刻板印象都是與事實不相符合的。在同一社會文化或者群體之中,對自身所屬的內群體和非自身所在的外群體的刻板印象往往是相一致的、有一定偏向的,而在跨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各個不同的文化群體之間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群體間的話語偏見。
在西方看來,在游泳這個項目上,美國游泳隊一直佔據絕對優勢,中國游泳隊卻較弱,而且中國的體制並不透明,還在90年代出現過大規模的興奮劑丑聞,這種刻板印象的存在讓西方媒體面對突然出現的中國游泳隊新星感到困惑不解以及警惕,西方媒體感到難以適應甚至難以置信。而為了維護內群體的利益,《紐約時報》通過將葉詩文奪冠的“征服”內容與本國運動員相比較而報道,強調沖突的出現,以警醒美國中國已經對泳壇秩序構成了挑戰,《泰晤士報》通過對葉詩文的種種質疑表達出一種沖突的基調,而二者不約而同的忽視了作為外群體的中國媒體的觀點,由此產生了《紐約時報》更為傾向於“競賽”、《泰晤士報》傾向於沖突基調下“征服”的報道腳本。而二者都較少使用“加冕”的腳本,事實上顯示了其隱含的意識形態的偏向,因為“加冕”意味著受眾對權力核心的效忠,這很難得到與《人民日報》立場不同、意識形態相異的《紐約時報》和《泰晤士報》的認同。
而中國對葉詩文在倫敦奧運會上的表現則是驚喜以及大加褒獎的,面對西方的種種質疑,則動用“西方對中國存在著敵視以及自大傾向”的刻板印象,不予認可。為了維護內群體的觀點和利益,一方面對葉詩文征服世界紀錄奪冠、社會對其進行贊揚進行大量報道,另一方面,在引用作為外群體的《紐約時報》和《泰晤士報》的觀點時,往往是有選擇的進行,也即是凸顯西方媒體對西方媒體質疑性報道的批評性評論、西方媒體對葉詩文贊揚的報道內容,謀求外群體的“認可”,從而實現對葉詩文“征服”此體育項目、媒體和社會對其進行“加冕”的強調。
(作者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美]丹尼爾·戴揚.伊萊休·卡茨著,麻爭旗譯,媒介事件:歷史的現場直播[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美]丹尼爾·戴揚,邱林川,陳韜文.“媒介事件”概念的演變[J].傳播與社會學刊,2009,總第9期
Dayan,D.Beyond Media Events:Disenchantment,Derailment,Disruption. Owningthe Olympics:Narratives of the New China . 2008
Katz E,Liebes,T."No More Peace!":How Disaster,Terror and War Have Upstaged Media Ev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7,(1)
王鸝鳴.媒體的最高公益是否國家利益?——以HINI流感及打假報道証明媒體所應堅持的最高公益是普世價值觀[J].新聞知識.2009.08
安平.戴揚、卡茨的新媒介事件研究[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9月,第44卷,第5期
徐琴媛,楊卓穎.簡論新聞報道中的媒介偏見——以西方媒體新聞報道為例[J].現代傳播.2012年第10期
左登基.媒介事件中幻滅、脫軌與沖突[J].文史月刊.2012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