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葉詩文在倫敦奧運會上奪得兩金,對於這一國際媒體共同關注的媒介事件,中西方的報道卻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本文以丹尼爾·戴揚和伊萊休·卡茨針對媒介事件提出的“競賽”、“征服”、“加冕”的3C模式和“幻想破滅”、“脫軌”、“沖突”的3D模式為理論依據,對《人民日報》、《紐約時報》、《泰晤士報》三家主流媒體關於葉詩文奪冠的報道進行文本分析,以期了解中西方在報道中的腳本側重、實現這種側重的具體方式以及出現差異的原因。
【關鍵詞】葉詩文 媒介事件 腳本 刻板印象 群體間話語偏見
1.關於本研究
1.1研究緣起及研究意義
中國16歲小將葉詩文在倫敦奧運會上打破世界紀錄奪得女子400米個人混合泳冠軍,還打破奧運會紀錄獲得了女子200米混合泳冠軍,成為中國游泳隊在奧運會歷史上獨得兩金的第一人,然而葉詩文又被西方媒體質疑這樣出色的表現與興奮劑有關。奧運會是各個國家的體育競技,是成千上萬的人們關注的焦點所在,是國際媒體共同關注的“媒介事件”,而關於葉詩文倫敦奪冠的報道,中西方是怎樣呈現的呢?
丹尼爾·戴揚和伊萊休·卡茨在1992年提出,那種“對電視的節日性收看,即是關於那些令國人乃至世人屏息駐足的電視直播的歷史事件——主要是國家級的事件”[ [美]丹尼爾·戴揚.伊萊休·卡茨著,麻爭旗譯,媒介事件:歷史的現場直播[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是“媒介事件”。並且,媒介事件的素材大體可以劃分為以英文字母C開頭的“競賽”(Contest)、“征服”(Conquest)、“加冕”(Coronation)三大類腳本,對於有些游離其中的,可以視為競爭性腳本。3C模式中,“競賽”腳本是指讓勢均力敵的個體或團體相互對抗並按嚴格的規則進行競爭,突出強調競爭雙方的抗爭性﹔“征服”腳本是指英雄打破規則,完成艱巨且成就非凡的任務,塑造英雄形象﹔“加冕”腳本則是一種“儀式”或“慶典”,不斷強調其象征意義和官方意義,受眾在此腳本中是認同者,宣誓效忠的角色。這三種腳本並非涇渭分明的,而是緊密相連、互有交叉、相互滲透的。
丹尼爾·戴揚通過進一步的思考,於2008年在《超出媒介事件:幻想破滅、脫軌、沖突》一文中提出了以英文字母D開頭的3D模式:“幻想破滅”(Disenchantment)、“脫軌”(Derailment)和“沖突”(Disruption)。3D模式並非敘事類型,而是特定的組織方式和接受形式,“‘幻想破滅’反映當代大眾的犬儒,而當媒體將事件組織成暴力事故而非協商的機會時,‘脫軌’和‘沖突’的情況便會出現。”[ [美]丹尼爾·戴揚,邱林川,陳韜文.“媒介事件”概念的演變[J].傳播與社會學刊,2009,(9)]此外,針對媒介事件的3C模式,丹尼爾·戴揚又與時俱進,提出了“抹黑”和“確認”兩個附屬類型,“抹黑”有可能因為事件本身被視為抹黑,也或者因為“脫軌”和“沖突”后,事件變成“抹黑”﹔而真相和和解等則可歸為“確認”。
事實上,葉詩文倫敦奧運會奪冠事件同時具備了“競賽”、“征服”、“加冕”三種故事腳本:葉詩文與其他各國選手在奧運會上進行比拼,激發中國以及各國對手的競爭心理,是一種“競賽”﹔葉詩文在並非中國傳統優勢項目的游泳上打破紀錄,取得冠軍,是對這個體育項目以及人類自身體能極限的“征服”﹔葉詩文取得這樣的成就,也很有可能被社會和媒體“加冕”。因此,對於葉詩文奪冠事件的報道有可能呈現出不同的或者有所側重的視角和腳本。而葉詩文在奪冠后引發西方媒體的質疑,中國媒體又紛紛對質疑進行澄清和反駁,使得葉詩文奧運會奪冠的事件趨於復雜化,各國媒體報道的組織方式與受眾的接受形式也有可能存在不一樣的地方。
而對國際新聞的各種“腳本”的呈現,事實上是各國媒體將距離受眾較遙遠的事件納入本民族國家視角和話語體系下的一種本地化行為,幫助本國受眾確立事件的意義,各國媒體採取或“馴化”或“異端”的原則進行報道,樹立我國或被認同,或被視為對立的“他者”的形象。而對中西方報道腳本呈現的比較研究,對於我們了解中西方在報道中具體是通過何種方式進行腳本側重、了解這種側重背后的原因以及更好地認識西方世界眼中的我國的形象有著一定的意義,這也是本研究的意義之所在。
1.2研究問題
《人民日報》、《紐約時報》、《泰晤士報》這三家主流媒體對葉詩文倫敦奧運會奪冠事件的報道腳本有無對“競賽”、“征服”、“加冕”這三種腳本的側重?
如果有,三家媒體側重的腳本是什麼?這種側重是通過什麼方式實現的?這種腳本側重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1.3研究方法及研究對象
本文採取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依據丹尼爾·戴揚和伊萊休·卡茨的媒介事件的腳本理論對所選取的文本內容進行分析。
由於葉詩文倫敦奪冠事件的報道在其奪冠后持續了整個倫敦奧運會,因此,本文選取的文本是《人民日報》、《紐約時報》、《泰晤士報》在葉詩文第一次奪冠到奧運會結束后一天期間的報道。而倫敦、北京、紐約之間存在時差,因此,所選取文本在具體的日期上會存在一些差異。
在《人民日報》官方網站上以“葉詩文”為關鍵詞,搜索了2012年7月29日到2012年8月14日期間的報道,共搜索到34篇相關報道,經過篩選,剔除掉與事件無關的內容,共有樣本29篇,其中新聞19篇,評論10篇。
在《紐約時報》官方網站上以“Ye Shiwen”為關鍵詞,搜索了2012年7月29日到2012年8月14日期間的報道,共搜索到10篇相關報道,經過篩選,剔除掉與事件無關的內容,共有樣本8篇,其中新聞8篇,評論0篇。
筆者在《泰晤士報》官方網站上以“Ye Shiwen”為關鍵詞,搜索了2012年7月28日到2012年8月13日期間的報道,共搜索到24篇相關報道,經過篩選,剔除掉與事件無關的內容,共有樣本16篇,其中新聞14篇,評論2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