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微博反腐:輿情走勢、反腐路徑及其問題反思

——以“表哥”事件為例

陳絲絲

2013年12月04日10:38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網絡反腐作為一種新興的反腐方式,越來越引起政府及研究者的關注。但是,學界對網絡反腐內在機理的研究遠不深入。本文以“楊達才事件”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網絡反腐五個階段的傳播策略的分析,縱觀民間輿論場和媒體輿論場的互動關系,探究出反腐路徑為:草根網民爆光腐敗線索→網民“人肉”當事人、構建腐敗証據→意見領袖、權威媒體介入→議程設置、形成輿論→政府回應、介入處理﹔網絡反腐的規律為:網絡曝光→輿論擴散→網絡議題沉澱→政府被動應對→查處當事人,並對網絡反腐中的問題進行深刻反思。

關鍵字:網絡反腐﹔“楊達才”事件﹔傳播階段﹔反腐路徑﹔輿論場

事件概述

2012年8月26日,延安特大車禍致36人死亡,新華社記者李一搏拍攝的現場圖片中一名官員在事故現場“傻笑”,網友人肉搜索出該官員是陝西省安監局局長楊達才,並戲稱其為“微笑局長”。隨后,網友關注的焦點也從“微笑”轉移到了他的“手表”上,截至2012年8月31日,經網友和曝光,楊達才被發現的名表總數已達11塊之多,價值最高達20-40萬,楊達才又被戲稱為“表哥”。此后,在網絡輿論壓力的倒逼之下,2012年9月21日,陝西省紀委發表聲明:撤銷楊達才陝西省第十二屆紀委委員、省安監局黨組書記、局長職務。

一、研究背景

當前,我國網民利用網絡參與政治的熱情不斷提高,網絡正逐步成為我國公眾監督政府及公職人員行為的重要手段,並成為反腐敗的重要載體。在這一背景下,認真研究網絡反腐的內在機理,如傳播路徑、階段和策略、探索網絡反腐的基本規律,有利於充分發揮網絡反腐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國內有關網絡監督或網絡反腐的研究成果多見於論文,著作比較少。國內較早出現並且影響較大的專著是學者劉文富著的《網絡政治:網絡社會與國家治理》,它從宏觀層面論述了網絡社會與實體政治之間的互動關系,但沒有專門闡述網絡輿論監督與腐敗治理的關系。[1]有研究者認為:“網絡反腐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網絡反腐的意義和現狀上……重復研究較為普遍、實証研究極少。”[2] 鑒於此,本文從內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入手,以“楊達才事件”為個案進行研究。

二、研究說明

本文採取的研究方法包括:個案研究法和內容分析法。

(一)個案選取說明

“楊達才事件”自2012年8月26日在微博首先曝光以后,輿論關注度一路走高,成為近年來“網絡反腐”的典型案例。

(二)數據統計方法

為了更好的總結和歸納出網絡反腐的傳播階段及其宏觀路徑,本研究對“楊達才”事件進行“百度指數”、“微指數”搜索。因為,“百度指數”功能可以很好地呈現出網民每天對某一網絡事件的關注系數以及媒體的關注系數值﹔“微指數”的“熱詞指數”功能是基於關鍵詞每日的微博熱議度,從而反映關鍵詞在微博中的熱議趨勢,反映微博用戶關注度。

在“楊達才事件”中,從當事人的“微笑”照片被曝光到最終被撤職,歷時近一個月(2012年8月26日——9月26日)。鑒於此,筆者以“楊達才”為關鍵字、以此時間段為截點、以“百度指數”功能和“微指數”的“熱詞指數”功能為數據庫進行歸類統計,作為本研究的基本數據來源。

三、“楊達才事件”折射出的網絡反腐輿情擴散階段

(一)“楊達才事件”輿情走勢分析

表1:“楊達才事件”受眾關注趨勢圖

(注:數據來源:百度指數、微指數﹔時間截點:2012.8.26——2012.9.26)

縱觀表1可見,“楊達才事件”曝光以來,新浪微博和百度指數的關注度高、低區間大致相同,並且呈現出4個關注高峰,筆者將在后文詳細分析。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