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1期

善入善看善思:讓新聞典型賦予新意——

消息《火車站見証蘭考經濟變遷》採寫體會【2】

童浩麟

2014年02月10日14:49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什麼是當下真實的蘭考?

採訪中,我發現蘭考各級干部身上體現的是幾十年永遠不變的謀求發展的責任。開封市委常委、蘭考縣委書記王新軍說:“焦裕祿當年帶領大家栽泡桐、治風沙,也許沒想到會給蘭考人民留下一座‘綠色銀行’;也許更沒有想到,他給蘭考人民留下了一座精神的豐碑。”

正是受到這樣的精神感召,1999年,在外做生意已有百萬家產的吳青雲,被鄉長請回老家雙楊樹村。此時的雙楊樹村,7年換了8任村支書。

精於管理的吳青雲,並不想接這個帶著“四面紅旗”光環,實際已是組織渙散、治安混亂、群眾貧困的落后村子的村支書。“正是焦裕祿在我心目中的位置,讓我回到了雙楊樹。”吳青雲說。

“回來第三天,我家的屋子就被人點了。”這把讓愛人嚇得直哭的火,反而點燃了吳青雲帶領大家一起致富的決心,“有事和群眾商量,和百姓永遠坐同一條板凳,百姓不會不認賬”。

2005年,雙楊樹村黨支部被中組部評為“五好黨支部”,2011年雙楊樹村躍居蘭考首富村。吳青雲的這個“村官”板凳,到今年已經坐了14年。街上的嫂子們早已經不叫他剛開始時叫的“領導”,而是直呼他小時候叫的“二孬”。

採訪中,我還發現蘭考普通群眾身上體現的是發自內心的自信。壩頭鄉張庄村,是上世紀60年代蘭考最大風沙口的所在地,沙口寬度達4公裡,路人行走艱難,自古就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之說。1963年,焦裕祿帶領群眾,在此打響了向風沙奪糧的第一槍。而今,村支書文偉清自編了這樣一首詩:吃穿不愁,白面饃,熱騰騰﹔拍黃瓜,?洋蔥,上午面條鍋裡蒸﹔晚上幾個菜,噴噴香甜都不賴﹔喝著酒,叨雞蛋,全家吃得真香甜﹔老婆抿嘴,孫女笑,奶奶高興直鼓掌﹔不忘焦書記,這都是共產黨給我們的洪福享!

正是有了這5個月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經歷,在深入中,我掌握了蘭考的歷史變遷和發展內涵﹔在交流中,我把握了蘭考干部群眾的思想境界和生活追求,於是成就了2012年我在《河南日報》上發表的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有關蘭考的新聞報道。

2012年4月5日、4月25日、12月3日,《河南日報》分別在重要位置刊登了我採寫的三篇關於蘭考、關於焦裕祿精神的新聞稿件:《蘭考:三年之變》《豐碑的力量——焦裕祿精神在蘭考》(以下簡稱《豐碑的力量》)《火車站見証蘭考經濟變遷》。三篇文章分別獲得了報社優等稿件和月度精品獎,其中《豐碑的力量》還獲得了河南新聞閱評的撰文表揚。

三篇文章一脈相承。寫反映蘭考發展之路的3500字長篇工作通訊《蘭考:三年之變》帶出了6000字《豐碑的力量》的主題,《豐碑的力量》凝練出了《火車站見証蘭考經濟變遷》的歷史滄桑。

應當說,這三篇文章的著力點都是寫一個地方的發展變化,但三篇文章做到了報道角度完全不同:《蘭考:三年之變》反映蘭考成為河南省直管縣3年后的發展之路﹔《豐碑的力量》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即蘭考不斷發展只是果,而代代相傳的焦裕祿精神,是蘭考巨變的根本原因﹔《火車站見証蘭考經濟變遷》則寫出了歷史厚重感,突出蘭考百姓“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新聞事實。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