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3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我採寫的新聞《火車站見証蘭考經濟變遷》獲得了報紙消息類一等獎。評委認為,這篇報道以小見大,反映了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地方經濟的變遷及百姓所感受到的政策“福利”。
作為一名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駐開封記者站的記者,《火車站見証蘭考經濟變遷》是我2012年採寫蘭考一系列文章中的最后一篇,是一篇規定動作之外的新聞。
我為什麼關注蘭考
蘭考,隸屬河南省開封市,是豫東平原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業大縣﹔它在中國,是一個政治大縣,又是一個樹立了50年的新聞典型,它因焦裕祿而聞名全國,它因焦裕祿精神而富有。
從道理上說,中國關注蘭考,河南更應該關注﹔新聞界關注蘭考,河南日報更應當關注,作為河南日報駐開封記者站記者,關注度隻能是更高——此為工作責任。
作為政治大縣,關於蘭考、關於焦裕祿的新聞作品非常多,蘭考這個因焦裕祿精神而富有的地方,時刻都在發生著變化,必須讓這裡的新聞常寫常新——此為工作態度。
2011年11月8日,恰逢全國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經驗交流會在蘭考舉行。中宣部、中國記協和中央媒體、地方媒體代表,深入基層實際,聽取基層干部群眾意見,完成了一次傳承發揚焦裕祿精神的心靈之旅。
當年夏天,因集團工作調整,我到了開封記者站。參加交流會時,蘭考的情況我還不是太熟悉。這次活動后,我把焦裕祿同志當年樹立的雙楊樹村、趙垛樓村、韓村、秦寨等“四面紅旗”作為自己走基層的聯系點。
深入,讓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生動的蘭考
2011年11月其后的5個月,我6次去蘭考。隨著採訪的深入,我深深地感受到,蘭考這個因焦裕祿精神而富有的地方,更是我們新聞工作者取之不竭的新聞資源寶庫。我採訪的對象前后多達100多人,上自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20多歲的青年,從普通百姓到縣委書記,隻要提起焦裕祿,個個都是滔滔不絕,繪聲繪色地回憶、描述、歌唱、吟誦,這種採訪的境界在其他地方是很難遇到的。
隨著採訪的深入,我的採訪狀態也越來越輕鬆,採訪內容也越來越寬泛,因為我的採訪對象個個都是故事家,個個都是有血有肉、豐滿得讓你無須再添枝加葉的活生生的人物。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