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1期

網絡民粹主義形成機制與社會威脅【2】

——從哈爾濱殺醫事件到李某某案

趙若含,張紅茹?

2014年02月13日09:39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三、網絡民粹主義形成的機制

(一)社會心理機制

當我們反思李某某案等一系列社會事件時,會發現這種網絡中的民粹心理並不只是在具體的社會事件中體現,它更反映了一種蔓延於網絡輿論中的社會情緒。這種社會心理形成於兩方面,一是我國特殊的歷史文化,二是當下轉型時期的現實環境。

1.傳統文化的思想源。“民本主義在中國傳統社會是治國的基本思想,儒家文化在經濟上提倡平均主義,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政治上提倡民本主義,墨家提倡的勞動觀念及平民意識等。雖然民本主義和平均主義不是民粹主義,但可以成為民粹主義的文化土壤。普通民眾長時間處在權威精英的壓制之下,急需宣泄壓抑情緒的出口。[2]”民主革命時期的革命理念也繼承了我國傳統的“大同思想”,從小農經濟出發,強調下層人民的力量與參與,在我國歷史上的階級分化中,底層人民對改變生存境遇的願望是最迫切的,因此在革命中也是最容易動員的群體。加之近代史上,我國經歷著長期的屈辱和抗爭,被欺壓、被侵略的歷史形成了“四萬萬同胞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的怨恨和激憤之情。因此對權力、官僚、精英的反抗是底層人民群體性格中的一部分。

2.現實社會的培養皿。在中國的轉型時期,社會矛盾層出,住房商品化、醫療產業化,教育產業化這些改革措施於無形中增加了人們的生活成本,尤其對於中低收入的平民階層,社會資源分配的公平與否直接關系其生活質量與安全感。然而近些年,這些方面的社會矛盾並沒有得到有效地化解,現實中精英與權威的言行刺激了網絡民粹主義思潮的滋長, 這些階層矛盾、地區矛盾,貧富分化,以及利益沖突都是現實生活中民粹主義的培養皿,加深了平民階層草根階層對權貴集團的不信任與排斥,也成為當下民粹主義重新抬頭的一個推力。

(二)互聯網的技術支持

傳統意義上的民粹主義是底層人民的一種社會心理,但由於地域限制,這類群體中人們很難在大范圍交換意見,並強化自身判斷,因此這種民粹情緒多呈點狀分布於社會底層。然而互聯網的普及,給這些呈點狀分布的意見帶來了匯聚與整合的平台。

1.網絡的匿名性與自發性,鼓勵了意見與情緒的表達。諾依曼在沉默的螺旋理論中指出,人們在意見表達時,總是取向群體的認可,害怕被多數意見孤立,而互聯網的匿名性恰打破了被孤立的情境,在互聯網上,人們表達自我時更加大膽。

2.網絡的多元渠道,聚合並強化了意見認同。互聯網的傳播渠道從最初的論壇,博客發展到QQ、MSN等即時通訊,而微博客更是為信息的迅速傳播提供了有效途徑,在互聯網環境中,所有信息都可以實時發送和接受。多元渠道使互聯網的傳播打破了地域限制,將平民階層的意見整合,使原先成點狀分布的“感受”匯聚在一起並得到強化。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