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1期

網絡民粹主義形成機制與社會威脅【3】

——從哈爾濱殺醫事件到李某某案

趙若含,張紅茹?

2014年02月13日09:39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四、網絡民粹主義的社會威脅

網絡民粹主義,作為一種以平民為中心的社會思潮,在推動社會公平公正的過程中無疑會起到積極作用,它在網絡上為草根階層打開了一塊表達意願與訴求的公共領域,對精英階層和權貴集團起到監督和警示作用,以此平衡社會權力與資源的分配,它的正面意義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我們又必須認識到,逐漸擴張的網絡民粹主義帶來的社會危害更不容忽視,在哈醫大殺醫事件中,這種民粹心理所帶來的是對無辜生命的漠視,對那些恪守醫德的醫生的傷害,這種宣泄非但不能解決現實問題,反而更加深不同階層的情感距離,它的確給醫療體制改革以警示,但這種警示以犧牲生命與人性關懷為代價,這是我們在推動社會進步中所負擔不起的。民粹主義的一個特征是追求極端民主,而非協商民主,要知道,暴力民主的最終歸宿仍然是暴力,把民主推向極端化和理想化,把人民大眾當是所有行為合理性的唯一來源,其盲從性與非理性很有可能將民主推向其對立面——專制獨裁,使歷史陷入“獨裁——推翻——獨裁”的惡性循環中,正如奧威爾在《動物農場》中描述的那樣。

與此同時,極端強調平民文化與大眾文化的民粹主義,也會扼殺其他形式文化的存在,消極社會多元化發展。網絡民粹主義將“平民化”與“平均化”作為一切審美的標准,消解社會的包容與理性。“它排斥包括精英文化、邊緣文化、前衛文化,甚至現實主義文化在內的所有其他非平均化的文化理想和文化需求,這是以大眾名義所施行的一種一元化文化專制。其結果不僅意味著大眾中的許多成員的文化訴求被否決,而且也意味著文化的多元格局被破壞”[3],而一些大眾媒體為了迎合這種審美需求,過分刺激觀眾偷窺、泄憤等不良情緒。這種盲目、非理性的思想特征,導致一些電視節目內容低俗化,利用炒作追求賣點和噱頭,破壞健康的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 林紅.民粹主義—棍念理論與實証[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2] 王國華,張劍.網絡民粹主義:緣起、影響與應對[D].華中科技大學,2010.

[3] 朱潔璐,張紅軍.論當下電視傳播中的文化民粹主義傾向[J].江蘇廣播大學學報,2010(2).

[4] 俞可平.現代化進程中的民粹主義[J].戰略與管理,1997(9).

[5] (美)詹姆斯?卡倫著.史安斌,董關鵬譯.媒體與權力[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6] 樊星.當代民粹主義思潮的流變——當代思想史片斷[J].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7).

[7] 俞可平.在反思中深化改革[N].21世紀經濟報道,2006-03-26.

[8] 劉起林.低俗文化中的民粹傾向[N].人民日報,2008-03-27.

[9] 王君玲,石義彬.網絡事件中的民粹主義現象分析[J].國際新聞界,2009(4).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