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1期

試析大學生對電視求職類節目的關注【2】

——以《職來職往》為例

孫  莉?

2014年02月13日10:22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二)至關重要的節目自身原因

由上述分析可知,《職來職往》等電視節目為求職者搭建平台、迎合了廣大應屆畢業生的需要。除此之外,還源於吸引人的節目自身優勢:

首先,以《職來職往》為代表的電視求職節目受眾定位明確,以大學畢業生為主﹔此類節目由自身的訴求點出發,寓教於樂,深意突出。在娛樂消遣的外表下,還有更深刻的社會指導意義,更貼近大眾生活。具體而言,大學生受眾可以從此類節目中得到實用性的幫助和正能量,這也是電視求職節目如此受青睞的緣由之一。此類節目富有價值,服務性強:更能體現求職者個性特點,對觀眾有啟發、有指導意義。

持一分為二的態度,我國電視求職節目的生命力中缺少本土性活力,這其中也暴露了自身的缺陷與問題:

1.《職來職往》相比較其它電視求職節目不乏雷同,多是在個別環節上做變動。所以,有為數不少的大學生表示更喜歡《非你莫屬》,這也能從側面說明,大學生們對於《職來職往》的關注程度並非執著專一而決定持續的。

2.不可否認,在此類真人秀節目中,不可避免地出現刻意煽情等手段,這樣滿足了部分觀眾的好奇心,刺激了收視率的提升。但這種依靠迎合庸俗趣味來抓人眼球的做法似乎並不能讓所有的大學生受眾買單,隨著大學生群體品味與理性收視需求的提升,就可能出現對此類節目的質疑態度。

3.個別明星效應突出,他人話語權缺失現象突出。《職來職往》達人劉同、楊石頭說過諸多大學生們當做警句的名言,“不要再把自己知道的那一點點東西全部表現出來,那不是你的優勢”等,這裡成為了制造社會職場明星的重要場所。在這個舞台上,活躍的職場達人的主觀判斷直接影響了選手的求職結果,但相對沉默的嘉賓達人們的觀點就很可能缺失,在這種情況可能導致不同程度的誤導,這是部分大學生受眾難以接受的。

三、大學生群體關注電視求職類節目的影響分析

(一)對於客體——電視求職類節目的影響

大學生群體對《職來職往》等電視求職類節目的高度關注,客觀上促進節目的改進,增加吸引受眾的旺盛生命力。針對《職來職往》幾年來可能受大學生受眾群影響所做的改版變化,我們總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1.利於推動此類節目積極地推陳出新,突出節目原創性。我國的電視求職類電視節目本是學習模仿美國同類節目,此類節目要得到大學生受眾的持久關注就必須實現本土化,靈活運用中國元素,積極探索節目形式創新,突出原創性。如:2011年末《職來職往》實現改版,彰顯節目的品味。

2.利於逐漸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引領當代青年大學生的社會人文價值觀。有的學生說,不喜歡《職來職往》等節目的原因是:我們除了記住“職來職往 前途寬廣”之外,收獲甚微,它離我們的生活總有一段無法融入的距離。的確,電視節目要想健康持久發展必須要擁有自己的特點和文化內涵,所以此類節目在與受眾的期望相契合之時,在深入地把中國文化、人文價值觀念帶給觀眾方面努力,尤其是對於當代大學生這一重要的受眾群,節目給予應屆生等精神力量的意義要遠遠超過僅僅提供一個讓人謀生的飯碗。從當下劉同等達人們的名言、書籍在大學校園裡流行、暢銷,可以看出這一點。

3.有益於協調節目的娛樂性商業性特色和教育功能。麥克盧漢曾提到:媒介的影響之所以非常強烈,恰恰是另一種媒介變成了它的“內容”建立在全球化與數字化背景下的新媒體,已經不再是做傳統的、單一的內容產品,而是全方位的考慮產品的性能。大學生群體對職場類電視節目的關注,或許正有利於未來此類媒體正確認識自身發展的優缺點、堅定自身節目定位、賦予節目文化內涵。電視求職類節目在保全收視率和商業利益的同時,更要兼顧其教育功能、社會責任。教育頻道的《職來職往》節目本應協調好各方利益,實現其教育引導的品牌宗旨。

(二)作為主體——大學生群體的影響

此類節目能充分使大學生受眾認識到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在校期間有所奮斗,以充實自我。可以減輕隻追求舒適穩定工作環境的錯誤就業觀,強化自強意識,以備將來能勝任艱苦環境和具有風險性、挑戰性的工作。其次,《職來職往》等節目可輔助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可根據電視求職類節目的收視經驗,做好就業前的充分准備。再者,通過電視求職類節目,未踏入社會的大學生們有益於養成對用人單位和工作發展前景充分考慮的良性思維和擇業習慣。從而對今后所從事的行業和工作內容充分判斷,少走彎路。

大學生的就業觀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通過合理地關注《職來職往》等此類節目,多一些對自身的理性思考與客觀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優化其價值觀。但過度關注此類節目或僅以消遣娛樂目的來關注《職來職往》,其消極影響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此不作贅述。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