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1期

試析大學生對電視求職類節目的關注【3】

——以《職來職往》為例

孫  莉?

2014年02月13日10:22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四、大學生關注電視求職類節目之理論分析

(一)大學生——受眾理論分析

1.“使用與滿足”和個人差異論

這一理論認為,受眾接觸媒介的活動是為了使自己的特定需求得到滿足,因此受眾不是被動的,總是主動地選擇自己所偏愛的所需要的信息。此外,個人差異論認為大眾傳播媒介在進行勸服性傳播之前,需要先弄清受眾的興趣愛好、需要、價值觀和態度,再挑選與之相應的訊息進行傳播。否則,與受眾特點和需求不符合的訊息,會遭到回避和拒絕。

《職來職往》等電視求職類節目發揮其教育導向功能,向大學生收視群體提供有益的就業信息、求職技巧等,即是充分滿足此受眾群體需求的表現。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部分學生不喜歡《職來職往》節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此類節目除了娛樂消遣之外,他們收獲甚微。所以,這就說明娛樂化商業化外表下的電視求職類節目無法滿足部分受眾的價值期許。

2.擬態環境及“受眾為媒體設置議程”

在此我們要提及擬態環境這個概念,當下眾多電視媒體節目播出的內容必然會給予受眾心理上的“暗示”或“示范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擬態環境”的原型中,媒介環境中的媒介事件和媒介人物是基於受眾而存在的,由於受眾所產生的這些要素,才使得媒介有事情可報導。即:媒體的發展是依仗於公眾的接受與好評,媒體的議題選擇必須貼近受眾,“受眾為媒體設置議程”。當今社會條件下的受眾已經不再是射擊場上的靶子,中彈即倒(靶子論)。相反,受眾作為訊息的接收主體,具有很強的自主性。一方面受眾可以自由選擇媒介,另一方面受眾對媒介傳播的訊息具有一定的選擇性心理,包括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記憶。

眾所周知,大量的電視求職類節目旨在給各層次的求職者解決就業問題,而幾年前央視主辦的針對高端人才的求職節目,其門坎較高,尤其是廣大應屆大學生因缺少職場經驗,無法達到其基本要求,由於接近性因素影響等,因此大學生受眾也較少。而近年來的《職來職往》節目定位不隻局限在了高端層面,具有了大眾化傾向,這也贏得了大學生們的關注與喜愛。這種“低門檻”、“接地氣”的路線使電視求職節目具有了大眾接近性,並非遙不可及。《職來職往》節目的成功定位,無疑說明了受眾的重要性。但與此同時,大學生觀眾群對此節目的喜愛與參與、質疑與批評聲音同在,這反映了受眾的自主性與選擇性心理。

(二)電視求職類節目——媒體相關理論分析

1.“意見領袖”。傳播學者拉扎斯菲爾提出了“意見領袖”這一概念。 他認為意見領袖最主要的效能是其對傳播者的傳播還具有協調或干擾的作用,在對面臨信息轟炸、思想灌輸的無主見、存依賴的受傳者在表明態度、採取行動、解脫矛盾時予以指點和調節。因此在一定條件下,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可能是巨大的﹔其性質可能是積極的進步的或消極、破壞性的。

在電視求職類節目中著重突出明星效應即體現了意見領袖在節目中的巨大功能,這不可避免地造成他人話語權缺失。譬如,在《職來職往》舞台上,活躍的職場達人的主觀判斷直接影響了選手的求職結果﹔節目之外,劉同、楊石頭幾位達人的評語也被大學生們奉為職場箴言。再如,曾在《非你莫屬》節目中其學歷遭面試官質疑的“暈倒哥”郭杰事件,之所以能掀起輿論的浪涌,其實也是名人效應的推動,其間張紹剛、李開復等意見領袖的高調參與,使其關注度大為增加。

那麼在這種名人輿論氛圍中,初出茅廬的大學畢業生受意見領袖的言論影響,會對未來的職場與社會價值觀產生怎樣的認識呢?這就需要節目中意見領袖們注意自我言行,正確引導受眾的價值觀。

2.刻板印象、涵化理論及“把關人”。李普曼認為,傳播對受眾有一種心理暗示作用,人們不僅會對接觸過的人產生刻板印象,對沒有接觸過的人和事也會產生刻板印象,這些印象大多是根據媒體所傳遞的信息獲得的。伯格納提出的涵化理論認為,電視媒介影響人們的認知、判斷和世界觀。他認為,接觸電視多的人相比於接觸電視較少的人更相信電視中所描繪的社會現實是真實的。事實上,不同類型的電視節目、不同類型的媒介媒體給受眾傳遞的信息存在主觀上的差異性,並常常對這種差異避而不提。

可見,電視求職類節目在過度娛樂化、商業化的批評聲中,應當有所反省,把握好自身定位。媒體作為“把關人”,本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淡卻利益看重真理。如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波茲曼指出:“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從《非你莫屬》中劉俐俐被逼問,到郭杰暈倒台上,這些事件推動中,其實求職節目本來可以很“善良”,舍本逐末的過度娛樂化遲早會令觀眾視覺疲勞,多為求職者做些體己的事兒,觀眾看了舒心,節目才能做得安心。此外,教育台的《職來職往》節目,面對眾多大學生受眾,靠煽情等手段吸引眼球,博得收視率飆升的做法值得反省,這或多或少會影響他們形成對未來職場的刻板印象,所以教育台電視節目應該時刻牢記其引導、教育的本職定位。

五、結 語

通過對“大學生關注電視求職類節目”的淺析,我們能領悟到“職來職往 前途寬廣”不僅僅是《職來職往》節目的口號,“前途寬廣”也不僅是大學生們看過節目后一瞬的進取沖動。它更在於:其一,大學生作為電視求職類節目的重要受眾群,自身應該借節目內容,有目的性、方向性地充實自我,理性思考,應在消遣收視之余有所收獲,從節目中獲取就業信息、學會職場法則。更要從那些過度娛樂化、商業化的求職節目氛圍中,將自己抽離出來,做積極理性的受眾﹔其二,當下受大學生們喜愛的電視節目中,無論是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還是江蘇衛視《非誠勿擾》,這些娛樂搞笑為主、營造浮躁氛圍的媒體節目,也應避免走低俗化路線。當今的電視頻道多樣化、節目的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媒體作為把關人更應該使自己的節目多一點人文理性、少一點浮夸俗媚……相信能做到不落俗套、推陳出新而貼近大眾的媒體節目會有忠實穩固的受眾群,這樣的節目也會備受大學生群體的關注。(作者簡介:孫莉,女,山東大學(威海)文化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主要從事新聞傳播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 微博版《職來職往》引爆網絡[N].南方日報,2010-04-20.

[3] 張學亮.大學生就業難背景下電視求職類節目火爆背后的思考[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2(18).

[4] 楊敏.淺析當前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就業建議[J].新校園,2011(6).

[5] 蘇永玲,秦宇.從《職來職往》探析大學生就業力的提升路徑[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12).

[6] 錢珺,文飛.泛娛樂化時代媒介社會責任的重塑——以《職來職往》為例[J].現代傳播,2012(8).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