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2期

愛的演繹 美的境界——

《放牛班的春天》與《地球上的星星》藝術審美比較【3】

石 群 何春耕

2014年02月13日15:17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四、愛的交響:情感交融的心靈之音

音樂,作為電影語言的一種,在影片中起著創造情感體驗、展現環境氛圍、調整敘事節奏等作用。

《放牛班的春天》中不同的片段採用不同的配樂,每一個段落都有一首完整的插曲,這些插曲根據影片的情緒氛圍不斷變化,既相互獨立又統一於影片,對應影片情節的發展。片中所用樂曲總體上都是優美柔緩的,在敘事的發展中隨著馬修老師和學生們感情的融洽,音樂由一開始的沉重悲傷逐漸歡快明朗起來。這些音樂是孩子們心中的聲音,明媚歡快的音樂象征著他們健康成長的心靈。

《地球上的星星》中的音樂大都以歌曲的形式出現,前半部分大都採用童聲獨唱的方式,猶如伊桑的內心獨白﹔后半部分則是用男聲獨唱的方式來表現,如尼克老師出場時、智障兒童表演節目時、尼克老師去伊桑家家訪的路上等場景中,都是配以歌曲,這些歌曲不僅反應了該片的主題,還起著烘托氣氛的作用,正如歌曲中所唱的那樣“孩子們是地球上的小星星……”

總之,盡管兩部影片各有特色,但二者的主題是一樣的:一位好的老師用自己的力量去打開學生的心扉,給他們帶來最美的春天。值得一提的是,《放牛班的春天》的導演斯托夫•巴哈蒂和《地球上的星星》的導演阿米爾•汗都不是科班出身的導演,一個原是出類拔萃的古典吉他手,一個是印度實力派演員,這兩部影片都是他們執導的第一部作品,而且都獲得了很好的成績。

(作者簡介:石群,女,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影視文化傳播研究﹔何春耕,男,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主要從事影視文化傳播、傳媒與文化產業研究。)

參考文獻:

[1] 胡疆鋒.校園裡的“那些花兒”——關於當代中國教育電影的成長敘事[J].藝術評論,2010(6).

[2] (法)安德烈?巴贊著.崔軍衍譯.電影是什麼[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3] (美)悉德?菲爾德著.鮑玉珩,鐘大豐譯.電影劇本寫作基礎[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