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職業運動員媒介形象構建的演變
縱觀我國近幾十年運動員的媒介形象演變過程,每個時期的典型人物形象都是與社會時代變遷聯系在一起的,呈現出於當時社會背景相吻合的獨特“人物群像”。早期的運動員形象都被賦予了民族英雄的特定意識形態特征。例如早期的五連冠女排主力隊員“鐵榔頭”郎平、單屆奧運會獨得3金的“體操王子”李寧、“抗日英雄”棋聖聶衛平等等,這些運動員身上的“閃光之處”被媒體無限放大,明星運動員的媒介形象具有“高大全”的理想特征,個體意識和個性化特征的表達被邊緣化。但是,隨著我國體育職業化、市場化改革,職業運動員的媒介形象呈現出由早期的“單一性”(政治意識形態)走向多元化(大眾文化消費)的基本變化特征。
我國職業運動員的媒介形象建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發展時期是20世紀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這一時期處在中國體育的職業化改革初期,職業聯賽和俱樂部制等職業化改革措施首先在世界第一體育項目——足球領域內試點和推廣,在隨后的一段時間裡,逐步推廣至乒乓球、籃球、網球等體育項目。一些項目的運動員被定位為“職業選手”,同期出現了個別“明星運動員”,這些運動員經常出現在各類商業活動和廣告之中。經過媒介的宣傳報道,商業化的職業運動員媒介形象開始浮出水面,逐漸成為大眾媒介受眾的關注焦點,甚至被媒體策劃炒作為“偶像”。當然這一時期社會主流媒體宣傳報道的主旋律任然是為國爭光、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
第二個發展時期是21世紀初至今,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入,我國競技體育項目的職業化進程和市場化改革也更加向縱深推進。體育逐步的融合了較多文化娛樂的因素,從而進一步促進了體育與娛樂業、影視業、電子游戲、通訊產業的互動與融合。這一時期的職業運動員媒介形象塑造呈現出了多元化特點。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