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2期

民生類電視節目對城市文明影響的研究

蔣 婷 崔思瑤

2014年02月13日16:14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根據格伯納的“涵化理論”,電視具有涵化作用。民生類電視節目反映基層百姓的身邊事,鎖定當地老百姓的生存狀態、生存空間及生存環境,節目所體現的內容,新聞主題的選擇、節目品味的提升和整體風格的打造,都對城市文明有些很大影響。本文通過材料收集、調查問卷、實地調查等方式,訪問周邊電視台民生類節目的節目策劃、內容安排和目前觀眾的反響,以及節目預期達到的目標。對該現象進行分析,了解觀眾對民生類節目的收看情況以及對城市文明的作用。

關鍵詞:涵化理論﹔民生節目﹔城市文明

一、理論基礎與發展狀況

從1969年開始,格伯納及其同事進行了針對電視對受眾的影響研究,提出“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這一理論的核心內容是:電視文化可以涵化、建構受眾的世界觀。電視涵化理論表明電視是人類進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具有涵化功能,潛移默化的意識形態工具[1]。涵化理論所關注的是電視對觀眾產生潛移默化的長期效果,認為電視提供給社會各階級的人一套同質化的“隱藏課程”,提供一個環境,並且對不同的人提供一套對生活、世界、生命的解釋。80年代后,涵化理論受到學術派的質疑,格伯納對研究進行調整,不再注重觀眾看電視多少與他們認知行為之間的關系,而是將重點放在電視內容對其他方面態度的影響,並稱之為“主流效果”研究。理論上講,涵化理論的一些結論某種程度上印証了英國文化研究派、法蘭克福學派等的電視媒介影響受眾意識形態的觀點,是對符號理論、意義理論和模式化理論的合理繼承與發展。

民生類節目緣於南京,蔓延全國。自江蘇電視台城市頻道推出《南京零距離》后,改變了南京地區新聞格局,並引發了南京地區的新聞大戰。之后陸續推出《直播南京》、《法治現場》、《大剛說新聞》、《聽我韶韶》等20多個民生類節目。由於收視率高,廣告效益好,目前幾乎所有的城市台都開設了民生新聞欄目。但民生類節目潮夾雜著的庸俗化、瑣碎化現象已經受到廣泛的批評。民生新聞大戰造成了不少負面影響,有人說《成都全接觸》每天死人不斷,簡直就是“成都全死人”,因此,電視台需要加強對社會新聞的管理,壓縮負面報道的比例,將負面報道和正面報道的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圍。

二、民生類電視節目的特點和內容分析

民生類電視節目以其富有人情味的報道以及能為老百姓辦實事的特點,深受群眾的喜愛,具有本土化、故事化、法制化的特點。

(一)本土化

民生類電視節目的題材一般來自當地,聚焦城市市民身邊發生的事情,鎖定當地老百姓的生存狀態、生存空間及生存環境,關注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對群眾有影響的事情,結合本土的文化土壤[2]。民生類電視節目是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體現親民、愛民、服務百姓的節目形象。圍繞平凡人家的家長裡短做文章,關注民生話題,並發掘事情背后蘊含的道德倫理、價值追求。主持人在節目中還時不時用方言播新聞,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二)故事化

新聞敘事採用故事化的方式,可以將很復雜、專業、甚至深奧的問題說得通俗易懂,體現了親民的形象,拉近了電視節目與觀眾的距離,擁有更廣泛的參與面。節目主持人不僅是事件的起訴者、記錄者,也是採訪者和評判者。觀眾聽主持人說故事、說公道,也找到了共同語言,產生訴說的欲望。報道的領域由官方向民間的轉變,媒體的姿態由傳播向互動的轉變,增加群眾感興趣的事件性、動態性報道,滿足人民群眾健康的知情欲望。

(三)法制化

民生類新聞普及了法律知識,為讀者、聽眾和觀眾提供關於重要事件的知識和理解,引導市民心態,讓人們去思考事件背后的深層次問題。將生活中的小糾紛、小矛盾化解開,以事說理,寓理於事,倡導一種社會理智、社會觀念、社會秩序、社會道德和社會風尚,不僅有助於提高他們的理解力,還有助於增加他們的判斷和行動能力。民生新聞節目比如《直播南京》的主持人在節目中還會充當評論員的角色,對新聞事件進行分析評論,解除老百姓的困惑,為受害人討回一個公道。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