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2期

在她們身上感受心靈的質朴與純淨——

《做點能改變現狀的事》一文採寫體會【3】

潘高峰

2014年02月25日14:36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三、關於寫作

回到上海,文章該怎麼寫,也讓我頗費思量。

寫人物通訊,寫一個典型,其實是記者的基本功,但要寫好卻不容易。寫典型首先是寫人,寫人就要像人,而像人的關鍵除了採訪深入、個性化寫作之外,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分寸感。不要不及,也不要過。通過我和徐桔桔、賈愛春的接觸,我認為她們的特點是朴實、真實,一個情感充沛卻不輕易流露,一個風風火火、不拘小節,這是屬於她們的獨特氣質。

所以從一開始我的想法就是,寫作要客觀描述、真實表達,盡量不帶入自己的情緒與情感。最好是站在旁邊,不動聲色地介紹。

而且在我看來,兩位主人公的所作所為,與以往那種可歌可泣的人物相比,還是有不同的,她們所做的雖然也很不容易,一般人難以做到,但其實並非不食人間煙火,也沒有作出巨大的、難以挽回的犧牲。在整個事件的發展過程中,她們也有自己的困惑,也有過畏難情緒。比如徐桔桔最初認為去邊疆種地是“天方夜譚”﹔賈愛春在遇到困難時也會號啕大哭,也會耍賴說要回北京。恰恰是這一切讓她們顯得更加真實、更加可愛,也更有讓人信服的力量。她們付出的一切,值得弘揚,也並非無法模仿。

所以,在整個寫作過程中,我時刻告誡自己要收著寫,盡量克制,通過客觀的描述和群眾的語言去表達,盡量不帶入自己的評價和感情過於充沛的話語。真正有要表達的一些想法,也是通過文章后記者手記的形式來展現。

寫作時,還有一個問題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那就是我寫這兩位老知青,目的是什麼,我希望向讀者傳遞什麼,典型背后究竟想要寄托什麼。

我個人理解,一篇成功的人物通訊,要通過細微的筆墨呈現人在時代大背景下的角色扮演。我記得以寫典型人物見長的老記者郭梅尼也曾經說過,一篇好的典型報道,要扣准時代的脈搏,因此記者也要有一雙時代的慧眼。在徐桔桔和賈愛春身上,什麼才是我們這個時代要弘揚的?顯然不是當年的知青精神,雖然這也很打動人,兩位受訪者也一再強調這種精神對她們的影響,但我在與她們的仔細交流中發現,這其實只是她們作出選擇的誘因,真正能夠支撐她們一直走下去的,卻是徐桔桔說了好幾次的一句話:“想做點事情。”“想做點改變現狀的事情。”

這其實也就是前面寫主題和立意時提到的那種實干精神,她們兩人心中所想的,是靜下心來做事,努力去為改變現狀做一些努力。我感到,這其實正是我們這個喧囂浮躁的時代所缺少的。正如我在標題中提到的那樣:在她們身上,感受心靈的質朴與純淨,我也希望可以用這種質朴與純淨,去滌蕩當下一些人心靈的霧霾。我想,這也正是這篇文章的新聞價值所在。所以,再一次回到之前的話題上,我覺得在文風上,也應當盡力避免浮夸,盡量用朴實的話,多用白描的手法,去講兩位人物的故事和品行。

在動筆時,我又有些糾結,對於徐桔桔和賈愛春,究竟是主要寫一個人,還是筆墨並重?因為從地域的接近性和我們報紙的市民化屬性來看,徐桔桔是上海人,理應聚焦,但考慮到這兩個人本身在這一事件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互相影響、互相推動,所以我最終決定用同樣的筆墨去寫兩個人的故事,這樣更真實,也更有說服力。

據我了解,事后,當地和其他地方的媒體也曾去採寫這一內容,但一些報道可能從不同的需求出發,隻報道了其中的一位主角,結果反而弄巧成拙,這也是值得汲取的教訓。

“走轉改”提出了改文風的要求。這篇文章最初我也想在寫作上有所改變。我試圖將其中的部分內容通過對話的形式來表現,但可能是因為功力不夠,后來寫出來感覺效果並不好,最終我還是選擇了傳統的敘事方式。

此外,最讓我感到糾結的是,雖然我已經盡量在文字上簡潔精練,但篇幅還是超過了4000字,而且仍有一些好的細節沒有放入,后來經編輯刪節,一些自己感覺不錯的內容也被刪掉了,這可能是限於文字功力,希望今后可以在不斷的學習中有所進益。

(作者單位:新民晚報社)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