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報業競爭愈演愈烈、加上網絡的沖擊,報紙越發艱難的情況下,紙質平面媒體如何運用形式新穎、讀者喜聞樂見的手法寫新聞,怎樣把新聞寫得引人入勝,吸引讀者的眼球和閱讀欲望,第23屆中國新聞獎通訊一等獎《老紅軍和他的三個兵》(載《遼寧日報》2012年12月15日)一文,為我們提供了用講故事的手法把新聞寫活,以贏得讀者青睞的好方法。
記者為什麼要講故事?是因為故事能吸引人,故事有離奇曲折和扣人心弦的情節,跌宕起伏,生動感人,加之有令人難忘的細節,既有連貫性,又富於吸引力和感染力,符合人們的閱讀需求。報紙用講真實性故事的方法寫新聞更能打動讀者,講故事力求使人物有血有肉,讓事件生動活潑,比講道理更容易讓讀者接受,會起到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
如何才能把故事講好呢?從這篇獲獎作品來看,有以下幾點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
第一,要有一個“勾人”的題目。
大家歷來重視文章標題的制作,中國古語說:“題好一半文”。傳媒界有人提出“五步三秒”,即是指擺在報攤上的報紙,在一瞬間吸引住讀者的目光,進而使讀者決定掏錢買這張報紙。有研究認為,大多數讀者打開報紙都是先瀏覽文章的標題,才決定看哪篇報道的全篇內容。可見標題制作得精彩生動,對於吸引讀者至關重要。這篇通訊的標題採用的是懸念式標題。懸念式標題就是像說書人一樣,先賣一個關子。懸念,調動起讀者關切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的緊張心情。為了增強感染力,在制作標題時,對有些事的主人或原因、結果不直接點明,而是利用巧妙手段,先給讀者制造一個又一個的疑團,調動起緊張心理,催促讀者往下看。《老紅軍和他的三個兵》這則標題,無疑對讀者有著強烈的吸引力。老紅軍是誰?他的三個兵和老紅軍是什麼關系?他們有些什麼樣的事跡為眾人所不知?這個故事在題目上就先賣了一個又一個關子,吸引讀者往下閱讀全文、聽作者講這個故事以解心中的疑團。
第二,要有一個精彩的開頭。
“一個記者必須要用導語引起讀者和編輯的注意……無論涉及哪種體裁,這一原則都是相同的。第一個字、第一個短語、第一個段落至關重要。”這是美國作家、自由撰稿人羅伯特·奈特說的。在西方的新聞培訓中,下功夫最多的,就是講述導語的寫法。而我們在新聞導語的寫作上往往不夠精心,結果是把重要的新聞事實湮沒於蕪雜的材料當中。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李希光教授,曾就中國新聞缺少導語的現狀進行了批評。他說,我們有些記者不會寫作新聞導語,把不是導語的寫進了導語,無導語最終埋葬了中國的主流聲音。
無精彩開頭的故事,無疑是不會有人願意讀下去、聽下去的。這篇通訊的開頭,寫得是精彩的。如文中寫道:
12月3日,記者來到家住鞍山軍分區干休所的老紅軍余新元家。走進客廳,一幅雷鋒的照片出現在眼前,雷鋒的嘴角挂著微笑,像是在和我們打招呼。“我就是余新元!”猶如洪鐘響過,一雙大手捂住了記者的手。落座后,記者同余老像多年未見的老朋友一樣,親熱地嘮了起來。
短短的一段現場描寫,從側面刻畫出老紅軍的事跡一定與雷鋒有著緊密的關系,也看出這位老紅軍的健康體魄及對人熱情、謙和的風採。
第三,要用直接引語來增強故事主題的鮮活性和深刻性。
西方新聞作品講究引語的使用,對直接引語的使用最為重視,能讓讀者感覺“聽到”了當事人說的話,增強可信度。同時,直接引語也改變了文章的行文結構,使文章行文富於變化。當然,使用更富有個性的引語效果更佳。這篇通訊在運用引語講故事上是成功的。全文一共運用了7句直接引語講述了4個人的故事。全篇以主人公自述的形式展開,將描寫變成了講述,閱讀成了聆聽,使讀者能夠真正享受閱讀。主人公的自述語言質朴,飽含深情。對余老神情的描寫簡單明了、意味深長。“對話裡的對話”筆法細膩連貫,真實可信。主人公講自己輕描淡寫,話雷鋒、郭明義有哭有笑,講老兒子神情嚴肅,充滿張力的描述將紅軍精神刻到了余老的骨子裡,真實地反映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浩然正氣。
正如中央軍委原主席胡錦濤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和全軍英模大會上,曾兩次接見老紅軍、通訊的主人公余新元時夸贊他說的:“你真了不起!”這篇通訊以獨特的視角,運用直接引語講述了余老戰爭年代出生入死、奮勇殺敵,和平時期送“兩代雷鋒”當兵,幾十年如一日傳播雷鋒精神的傳奇經歷,其通訊主題鮮明重大,新聞價值高。報道見報后,立即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百萬網民或通過微博、論壇表達對余老的敬意,或登錄雷鋒微博、網站表態要向余老學習,數十家企事業單位邀請他作報告。沈陽軍區《前進報》對這篇通訊全文轉載,沈陽軍區政工網、雷鋒紀念館網站和雷鋒微博等新興媒體組織專題報道,對余老的先進事跡進行了大篇幅、全方位、多角度的集中宣傳,學習余老先進事跡的熱度在軍內外日漸升高。3月5日,在沈陽軍區紀念學雷鋒活動50周年總結表彰大會上,他被授予金質“學雷鋒榮譽章”。可見,報道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