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媒體“走轉改”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仍然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如失實報道仍有發生,虛假報道仍見諸於媒體。為了更好地改進新聞報道,培養優秀的新聞記者,需要繼續深化“走轉改”,范長江的新聞實踐及新聞思想可以為“走轉改”提供有益的借鑒,特別是其新聞思想中“群眾觀點的建立”、“正確而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深入實際的採訪作風”,對深化“走轉改”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范長江﹔新聞思想﹔“走轉改”﹔群眾觀點
雅安地震期間一則題為“中壩村村民地震時期大魚大肉像過節”的不實報道引發了眾多熱議,網友呼吁“別讓不實報道成為次生災害”,民眾的質疑與少數記者沒能有效踐行“走轉改”精神有關。范長江新聞思想中的“群眾觀點的建立”、“正確而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深入實際的採訪作風”等,對當下年輕記者的新聞實踐有著很好的啟發和示范作用。
一、“群眾觀點的建立”與“走轉改”
范長江在新聞實踐中,始終與人民群眾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始終堅持以民為本的指導思想,這種群眾路線與今天的“走基層”相對應。范長江群眾觀點的“服務群眾”、“扎根群眾”、“依靠群眾”中存在著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
范長江對新聞的定義“新聞就是廣大群眾預知、應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實”,明確指出了新聞“服務群眾”的屬性。他指出,應把“群眾評價”作為評價新聞好壞的唯一標准,“一個記者的好壞,首先要由群眾批准”。“報紙辦得好不好,也要由群眾來回答”。他倡導“大家辦報、大家用報”的辦報方針,他在關於報紙與大眾關系時闡述,“大眾愛戴的報紙,必定是反映大眾生活意識,以大眾生活內容為指導對象的報紙才是新聞工作的本質”,這些主要說的是“依靠群眾”。他在《記者工作隨想》一文中指出“一張報紙,一個記者,其基礎在群眾,前途在群眾”但是“現在記者的生活是機關化的,不利於記者深入群眾,和群眾脫離,久了就很危險”,這主要說的是“扎根群眾”。范長江群眾路線的三個方面,其實,告訴了今天的記者應該如何“走基層”。
范長江堅持貫徹“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新聞思想,強調新聞事業要有服務受眾的意識,這是現代新聞傳播“受眾中心”理論的體現。反觀當下,有記者認為網絡時代“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不要走基層﹔有的記者則認為基層新聞少,採寫成本高,效率低,不願走基層﹔有的記者與基層群眾交流少,關系生疏,發現不了群眾生活的閃光點,不會走基層。這些都是缺乏群眾觀所致,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還需要注意這樣一種現象:記者的“身體”雖然到了基層,但“心”不在基層,只是“應景式”地走馬觀花,浮泛而過,沒能真正深入實際。這種“走基層”即使獲取了新聞信息,卻未必獲取信息裡面的情感,採寫出來的新聞作品,定然缺乏活力﹔這樣也難以確保細節的真實性,嚴重情況可能導致新聞失實。這次雅安地震的失實報道與記者採訪調查不扎實有關。
記者必須用群眾視角選擇題材和判斷新聞價值,新聞要服務群眾,記者就必須面向群眾,就必須走基層,走基層首先必須錘煉自己的群眾觀。以“群眾”為中心的走基層是“走轉改”取得實效的前提,是新聞記者跳出個人小圈子,融入社會大天地的保障。新聞記者應真正做到深入群眾、深入基層生活,反映群眾心聲、宣傳群眾事跡、參與群眾工作,並使之常態化、制度化,將“群眾觀”落實到具體的新聞實踐中,“俯下身、彎下腰”,為群眾“鼓與呼”,“走基層”才走得扎實,走得長遠。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