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隱秘傳播與特殊的傳播媒介
由於隱秘傳播的自身特點極其出現的特殊環境,隱秘傳播的傳播媒介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第一,民間所辦的報紙、雜志。這類型的隱秘傳播內容主要是倡導的意識形態具有非主流傾向的民報民刊。優點是內容相對獨立完整,有著相對固定的群體支持,缺點是無正規刊號,且雜志發行相對困難。第二,大字報、小字報。由於大字報小字報傳播自身的自發性和隨意性,其宣傳主要以偏離主流意識形態的信息為主。這類型隱秘傳播的優勢相對於報紙、雜志更為方便,缺點存放時長較短。第三,傳單。主要是刊登反對意見。這種類型的隨機性更大,但是對於傳者的安全保証較低。第四,手抄本。如“黃皮書、灰皮書”現象。主要運用於書籍的傳播。這類型的傳播費時費力,人力資源需求大。第五,朗誦會。這類型以一些小眾的地下組織為主。如北京地下讀書會——地下沙龍,此類型是隱蔽傳播的溫床。
以上五種特殊的傳播媒介形式在新中國初期的隱秘傳播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由於各種因素的限制在傳者和受者的過程中都具有很大的局限和制約。如今,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介形態,如數字雜志、電子報刊、數字電視、數字電影、移動媒體、觸摸媒體等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介,新媒介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3]。其中,互聯網作為新媒介的主要代表之一,打開了隱秘傳播了又一扇窗戶。“互聯網是這樣一種傳播媒介:它首次實現了在全球范圍、選定的時段內,進行‘多人對多人’的傳播。更重要的是,互聯網是一種文化上的創造”[3]。互聯網自身的傳播自由程度被有關人稱為是“用戶的天堂”。傳播自由在互聯網這種新興媒介的出現之后似乎一度進入白熱化的階段。顯而易見,無論是從科技水平或是內容含量上,互聯網都為隱秘傳播的二度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
三、網絡環境中的隱秘傳播
“5W模式”,或被稱作“拉斯韋爾程式”,是一種能夠清晰概括出構成傳播過程的五種基本要素的理論,首次出現在美國學者H•拉斯韋爾一篇題為《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的文章中。它利用英文中最常使用的五個以“W”為首字母的疑問代詞向人們揭示出了一個完的信息整傳播過程,即:Who(傳播者),say What(傳播內容),in Which channel(傳播渠道),to Whom(受眾),with What effect(傳播效果)。在此,筆者依照“5W模式”,試圖分析在網絡環境中的隱秘傳播中,傳播者和受眾的轉變。
“邁達斯國王的驢耳朵”寓言中暗示了人類對於傳播欲望的本能,尤其是小人物對於流言的推動力量。並且在一定意義上來說,隱秘傳播的程度與價值是呈正比發展的。網絡的出現為人類的傳播本能和傳播秘密程度都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此外,技術的發展和網絡自身特性也明確導致網絡環境中隱秘傳播傳者和受者角色的變化,最重要的轉變之一是互聯網的虛擬性。對傳受雙方來說,其虛擬化傳播中的身份隱秘性,是隱秘傳播安全系數的有力保障。與傳統的隱秘傳播相比,虛擬傳播較實體傳播在安全性上有絕對優勢,這使得對抗主流文化呈現出隱秘的公開和自由。其二,網絡資源共享。在互聯網的傳播過程中,無論是文字、圖片、視頻、音頻,一個壓縮包,簡單的單機,傳送完成。上達幾百幾千兆的內容,也就是頃刻之間。大信息的傳播方式也為傳者和受者的身份置換提供肯能。誠然,網絡語言的隱喻和雙關,也為隱秘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著名傳播學者施拉姆曾在其的專著中有過這樣一個恰切的比喻,他將處於傳播過程中的受眾比作在自助餐廳就餐顧客,他們依照自己各自的需求挑選適合自己的且適量的食物。同時,餐廳所供應的各式各樣的食物就好比我們大眾傳媒向受眾提供的五花八門的信息。就此而言,受眾的媒介接觸行為便可以被概括為一個建立在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基本條件下的對於媒介期待的需求,進而通過這種接觸實踐來滿足其對於信息的需求。
馬斯諾需求等級理論將人類的需求排列成為一個金字塔狀模型,“認為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次。其中,衣、食、住、行,繁衍后代這些低級需求基本上可以在現實社會中通過自身的奮斗和外界幫助獲取相應的實現。而包括安全需求在內的更高級的需求,例如愛與關懷、自尊、好奇、交往、認同與自我實現等。由於各式各樣的內在外在束縛和制約,很多人在實際的社會互動交往中很難得到滿足”[5]。
在傳統的隱秘傳播裡,傳播方式主要是單一的、被動式的,受眾接受的內容隻能是傳者傳出的。需求與滿足基本不可能達到統一,但是在互聯網的支持下,隱秘傳播逐漸導向為雙向的、選擇性的傳播模式。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