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人網以其顯著的優勢成為人們(尤其是大學生)交往的重要中介:熟人交際、實名制、娛樂化等等給人們提供了休憩放鬆的平台。但是依賴此類媒介也產生出一系列的問題:囿於熟人圈、過分娛樂化、沉溺於多媒體符號帶來的虛擬的麻醉感等。本文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淺析,做一個初步的探索,包括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並積極尋找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維模效應﹔娛樂至死﹔問題﹔對策
我國媒介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新興的媒介形式層出不窮,尤其是近幾年火爆的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網絡,它將現實社會人際關系的移植到網絡上,並和現實人際關系形成充分的互動和補充,受到用戶們的歡迎。其中,活躍於大學師生群體中的人人網就是一個顯著的代表。截止到2012年2月,人人網用戶已達至2億,用戶每日在人人網上產生的互動達到43億次[1]。
人人網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娛樂、交往平台的同時,也產生出一些負面效果。據調查,每天都登陸人人網的佔據53.9%,上網必會登陸人人網站的佔49.2%,因不能上SNS而感到焦躁的佔36.6%,隻要一登陸人人網就有興奮感的有44.5%,難以減少或控制自己對人人網使用的有35.6%[2]。綜上,用戶對人人網依賴程度相當高。
一、人人網交往中存在的問題
1.熟人網絡的“維模”效應
人人網的好友圈主要以相似的教育背景和學習經歷為依據而構造的,也就是說,這些同學朋友在現實社會中已經形成了一個固定的並且自我封閉的熟人圈子,沒有或缺乏相關經歷和身份的外人是被排除在外的。身份經歷的限制和局限給人人網中“圈內圈外”的人畫出一道明顯的分界線。如同文化圈裡著名的“維模功能”[3]:當外來文化和現有文化產生沖突或不平衡時,現有文化圈子就會形成一個堅硬的屏障,抵御外來文化的進入。人人網被稱為現實社會人際關系的網絡版,用戶黏性和活躍度都較強。這主要取決於人人網的主打特色—人人連接和實名制注冊。人人網打破了這種不確定性,其經營理念為“因為真實,所以精彩”。這樣保証用戶之間的信任,降低交友成本。“隻有在我們直接交往中,才能洞察人的特性。要理解人,就必須在實際上面對著人,進行面對面的交往。[4]”人人網“好友添加”應用中,確立了好友過濾、篩選設置,確保了個人在添加好友中的主動性和選擇性。在“認識的好友佔校內好友比例”中,10%內的佔44.5%,30%以內的佔27.3%,也就是說,71.8%的人好友中已認識的佔七成以上[5],這表明現實中的人際關系佔據了人人網上交往的主要比例。人人網的“好友添加”應用設置上也充分考慮到熟人網絡的特色:用戶在選擇接受好友時,傾向選擇與自身所處環境有關系的人,這些人群最終形成一個以自我為中心向外擴散的熟人網絡。在這個網絡裡,用戶特征、背景、身份,相對而言都是比較固定的,即使吸引一些少數的“外來人口”,也是在不影響、不破壞原有社會關系平衡的前提下。因此,人人網形成一個個熟人圈,不同的熟人圈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學習經歷,相互之間有著明顯的身份界限。
2.交往娛樂化易“娛樂至死”
人人網中過分娛樂化傾向日益嚴重,包括用戶交往中娛樂發泄的心態和審丑心理的變異。娛樂化功能是SNS網絡的一個重要功能,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用戶的各類心理欲望:交流欲、表現欲和幻想欲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有五種需求: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6]。人人網上必要的娛樂交往是非常必要且有意義的。現如今,社會競爭越發激烈、心理學教育在我國發展還比較滯后,因此,基於網絡的媒介化交往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們的壓力和心理問題,起到了一個“泄壓閥”的作用,也影響了個人的社會化進程。但是,我們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過分娛樂化。例如,人人網農場、買車搶車等游戲,它滿足了人們在現實社會中的一種缺乏、渴望互動的心理,但也造成了另外一種危機—沉溺於這種虛擬、快感式的情感互動體驗。長遠來看,它不僅會讓人沉迷娛樂,也會使得人們對現實社會產生逃避心理。另外,人人網中興起的“咆哮體語言”、評論留言甚至個人主頁心情的發布,都處於一個“娛樂發泄”的狀態。“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7]”娛樂化不僅僅表現在沉迷於人人網游戲和戲謔語言的運用上,也表現在各種惡搞視頻、相冊的盛行中,人人網用戶交往中近乎以“嬉皮士”的心態游戲著周遭的一切。赫胥黎早在幾百年前在他的《美麗新世界》中就曾預言過,我們的文化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游戲的庸俗文化,我們忽視了人們對於娛樂的無盡欲望,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