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晚清以來,以報刊為主要傳播載體的大眾傳媒日益發展,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很大變化,作為大眾傳媒與文學之間的紐帶的報紙副刊,既是承擔文學作品傳播的載體,又對現代文學經典的生成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因此本文擬從文學經典的建構要素出發,以《晨報副刊》作為切入點,探討報紙副刊對現代文學經典內外部建構要素的影響。
關鍵詞:報紙副刊﹔現代文學經典﹔建構要素
一、引 言
大眾傳媒的形成與發展,對晚清以降的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其中報紙副刊與中國現代文學之間共生共榮的關系,近年來一直是現代文學研究的熱點。前人論述報紙副刊與現代文學之關系的文章已數不勝數,在報章對於文學發展之作用的研究方面,之前的論述主要是採用了以下兩種范式,一種是將大眾傳媒(特指近代報刊)作為史料來梳理文學的發展脈絡﹔另一種是在考察報刊文本的編輯、出版、流通的過程中,探討報刊在文學生產傳播機制中所發揮的作用。本文擬從第二種思路入手,從文學經典的建構要素出發,以《晨報副刊》作為切入點,探討報紙副刊這一大眾傳媒形式對現代文學經典的建構要素所產生的影響。
經典的建構並不是一個短暫的過程,而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的過程,學者童慶炳認為,文學經典建構因素起碼有如下六個:“1.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2.文學作品可闡釋的空間﹔3.意識形態和文化權力的變動﹔4.文學理論和批評的價值取向﹔5.特定時期讀者的期待視野﹔6.發現人(又可稱為贊助人)。[1]”回顧20世紀初現代文學的發生,可以看到報紙副刊對這六個要素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二、報紙副刊影響文學作品內部規律
作為大眾傳媒發展早期最典型的代表,報紙在中國的出現既是帝國主義經濟入侵的結果,也是中國近代社會自身變化的產物。報紙作為當時最主要的媒介形式,所帶來的沖擊不僅僅在社會文化方面,在文學領域,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報紙副刊在當時已成為了文學傳播的載體和媒介,給整個文學生態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具體到文學內部規律方面,它引起了如下改變。
1.創作主體:職業作家的出現。明清以前的文學作品多為集體智慧的結晶,大部分作品在民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然后再由專人進行加工整理形成一部作品,其傳播方式也主要是說書等口語傳播的方式,雖有少量印刷品出現,但由於傳統的印刷工藝復雜,印刷成本較高,因而並未達到普及的程度。隨著現代印刷技術的發生和改進,大規模印刷作品的出現成為了可能,現代報刊的稿酬制度逐漸確立,因而也隨之出現了一批依附於報刊以生存的職業作家。
沈從文作為中國新文學史上的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職業作家的代表,其早期作品的創作和發表與報紙副刊息息相關。他初來北京時,由於沒有經濟保障,於是開始學習寫作,但很長一段時間裡所投稿件都被投入廢紙簍。直到1924年冬,沈從文在徐志摩主編的《晨報副刊》上才發表了第一篇文章,在此后三年半的時間裡,他在《晨報副刊》上“發文共約109篇,平均每11.7天發表一篇,算上同題系列和連載等形式,這個數字更是高達188篇。[2]”除此之外,《現代評論》、《京報?民眾文藝》及其它副刊也發表了一些沈從文早期的文學作品。沈從文也曾稱自己是第一個職業作家,最先的職業作家,就是因為他在1929年開始擔任中國公學的講師之前,寫作是其收入的主要來源。
2.作品內容:關注現實人生。報紙副刊的出現不僅給傳統文人們提供了一條新的生存之道,也給他們的創作注入了新的思想和內容。許多現代知識分子將大眾傳媒作為救亡圖存的工具,將揭露批判現實、傳播新思想新觀念作為大眾傳媒的職責,因而,報刊上的文學作品也就具有了更強的現實針對性。《晨報副刊》在當時做為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報紙副刊,就發表了大量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它在五四時期主要以文學研究會作家為主體、以啟蒙思想為指導,以現實人生為題材,發表了一大批主張“為人生的藝術”的“問題小說”。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年受到新思潮的影響而離開鄉村,許多作者開始用帶著淡淡鄉愁的情感來審視現代文明,鄉土題材的作品又漸漸地成為了《晨報副刊》上創作的主流,這在客觀上推動了鄉土文學的發展,也豐富了文學寫作的內容。
對當時的文人來說,當寫作能夠提供給他們生活最基本的經濟保障時,他們才有可能成為獨立的知識分子,才能區別於傳統的文人士大夫,脫離對政治階層的依賴,創作出具有獨立思想和獨特審美價值的文學作品。因而從文學經典的內部構成要素角度看,在報紙副刊環境中孕育出來的現代文學作品已具備相應的藝術價值,也具有了一定的可闡釋空間,具備了成為文學經典的基礎。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