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3期

自媒體時代,記者莫要“被新聞”【3】

劉意婷

2014年03月04日16:45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如2013年2月間網上曾傳出美國著名影星摩根?弗裡曼逝世的消息,這位曾主演過《肖申克的救贖》、《七宗罪》等影片的大明星“逝世”確實產生不少的影響。國內有的媒體在報道時以《摩根?弗裡曼逝世?》、《網上傳出摩根?弗裡曼離世——難道又是“被逝世”?》等報道內容出現,做的就比較恰當,避免了自身報道失實的風險。到最后真相大白,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個消息竟然來自“necropedia”網站的一個惡作劇。這個網站是以娛樂、調侃的口吻發布的預期訃告,在流傳中迅速變味,到最后就成了摩根?弗裡曼逝世。

第三,在報道網絡熱點時,不要人雲亦雲,盡量還原事實真相。“事實呈現出來的現象往往有真相、有假象,記者在報道事實時,如果不能區分真相和假象,就會導致新聞失實[4]”中國人有句成語叫“眼見為實”,但是在網絡社會裡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相嗎?2013年6月4日,一位網友發布一條微博,標題為“中年男子馬路毆打七旬老太”。微博說,在濟南街頭一對中年夫婦多次扇打一名老太耳光,並把老太拖行好幾米,同時配發了一段30幾秒的視頻。幾分鐘內,微博引起大量網友轉發、譴責。第二天,當地的五家媒體都報道了這條新聞,內容都是轉述微博爆料,加上網友評論和各自的補充採訪,一時間《中年男當街毆打白發老太》、《這對中年男女太囂張》、《讓人寒心》等標題滿天飛。然而,當事人到底是誰,男子為什麼在街頭打人,媒體都沒有給出答案。由於事件影響巨大,當地公安機關展開調查。通過層層走訪,終於見到三位當事人,還原了事件真相。原來,所謂打人者不是中年夫妻,男子盧某是被打老太的老伴,女子是家裡的保姆。被打的老太劉某有老年痴呆症,事發時她躺在車流不息的斑馬線上不肯走,老伴情急之下才輕輕打了她兩巴掌。就是這樣一個事件,由於傳統媒體沒有把握好網絡信息關,先入為主的急於搶發新聞,最終演變成一場“當街毆打老人”的社會輿論浪潮。

在人人都能是記者的自媒體時代裡,作為一名新聞記者,要窮盡一切可能,維護好新聞的真實性生命,對於網絡的各種信息,記者要冷靜對待,客觀分析,梳理修正,最終來形成值得信賴的報道。“當街毆打老人”的案例,也給所有的新聞媒體和從業人員敲響警鐘,不管是弘揚真善美還是抨擊假丑惡,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為搶題材不加核實,這樣的“被新聞”不僅有損記者的職業操守,更會破壞媒體的公信力。

四、結 語

“被新聞”喪失了記者在新聞報道中的主體地位,使記者的新聞話語權喑啞,削弱了新聞媒體的品牌價值。更嚴重的是,記者“被新聞”造成了新聞報道的失實和虛假,給社會帶來了不良的負面效應。同時,在“新聞傳播者的主觀故意、技術失誤和與受眾的共同文化錯位[5]”之外我們看到了導致新聞報道的失實和虛假的另一種原因。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建設變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艱難。提高記者的業務素質、端正記者的職業道德是解決“被新聞”的一條根本措施。自媒體時代需要自律,更需要他律,大力整治網絡環境,防止網絡虛假信息的泛濫則是宏觀的環境保証。(作者系集美區廣播電視台副台長,記者,主要從事電視新聞的編輯採訪研究。)

參考文獻:

[1] 兩高:網絡造謠誹謗現象突出 炒作呈組織性特征[EB/OL].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fz/2013/09-09/5263289.shtml.

[2] 馬婧.從媒介生態學角度看網絡受眾的雙重身份[J].新聞世界,2010(5).

[3] 楊楊.試析網絡虛假新聞的形成與規范[J].青年文學家,2012(16).

[4] 趙金.失實新聞與新聞的真實性[J].青年記者,2010(6).

[5] 范文霈.論新聞攝影報道中的隱性失實[J].當代傳播,2008(5).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