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4年·第2期

尋找報業走出“本領恐慌”的鑰匙【2】

裘正義

2014年03月10日17:08    來源:中國報業    手機看新聞

“拉杆箱記者”、iReport:

兩個全媒體案例

2011年底,哥倫比亞大學推出題為《后工業時代的新聞業》的報告,其中列舉了《紐約每日新聞》對艾琳颶風進行創新性現場報道的案例。其網站首頁換上了現場直播博客“暴風追蹤”,派出的記者多媒體記錄實況,報道中穿插著氣象服務、應急服務以及政府信息,因而贏得了相當程度的好評。但這其實只是一次誤打誤撞的成功,因為《紐約每日新聞》報社總部在紐約,在艾琳颶風到來那天,警方嚴格限制上班的員工,但假如編輯不去總部,就沒辦法登陸新聞內容管理系統。為了在惡劣氣候條件下保持網站運行,隻能讓散在各處的記者以直播播客的方式上網報道,報社則在后台添加最新服務信息,從而在颶風期間向居民提供整體的新聞報道。

由此,人們開始思考: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如何再造新的新聞生產流程?

CNN的iReport欄目可以作為新新聞生產流程的一個典型案例。2006年9月19日泰國當地時間22:30,正在直播紐約聯大會議布什發言的CNN國際頻道,在第一時間插播泰國政變的口播新聞。隨后,iReport鼓勵觀眾為其提供政變的最新進展。兩小時后,泰國人紛紛參與報道或發來現場視頻。iReport實現了這樣一種全新的新聞生產流程:由用戶主動上傳報道內容,媒體設專人負責審核,並為該內容添加編者按,以保証新聞生產的品質,從而在主流電視新聞機構上首次讓其觀眾看到公眾和記者的混合報道。

在這種全新的新聞生產流程下,既要求媒體建立信息資源整合機制,又相應地要求記者具備全媒體能力。

什麼是全媒體記者呢,在美國培訓歸來的報社同事提供了這樣一個實例:

華盛頓WUSA電視台的一位女記者,被同行稱為“拉杆箱記者”——她隨身攜帶的箱子裡不僅有電腦、攝像機等全套採訪和發稿設備,甚至還有帳篷,隨時准備出發。作為全媒體記者,她這樣描述自己典型的一天:早上在家裡發出稿件,駕車外出拍攝,遭遇堵車時,把筆記本電腦放在汽車引擎蓋上做現場直播,上傳到twitter及新聞網站…… 這些新媒體時代的全能記者,具有一個典型特征:必須掌握twitter體、facebook體(或網站體)以及報紙新聞、電視新聞體等不同新聞體裁的寫作方式。

所謂twitter體新聞,即為一句話新聞搶發﹔ facebook體新聞,則是記者為網絡版所撰寫、比twitter體更加詳盡的新聞,轉發到所在媒體的賬戶上(網絡版新聞的結構,除了包含新聞報道要素外,可能會配合一些簡單的新聞背景介紹)﹔至於報紙新聞,是通常所說的深度解釋性報道,即就這一新聞事件,採訪當事人或相關專家或業內人士,作分析解釋或平衡報道。最后,則是按照電視台需求進行的直播連線、專題片、快訊等各種電視新聞。全媒體記者每天從早到晚,為各種媒體提供度身定做的報道,當最后一步——電視報道完成后,已經完全被“榨干”得筋疲力盡了。

事實上,美國許多報社對記者展開的全媒體技術培訓中,一些不能掌握全媒體技術的所謂資深記者已經被逐漸淘汰。

面對這樣的“拉杆箱”記者,國內傳統報業的記者能不感到“本領恐慌”?也許更有啟示意義的是iReport這樣的全新機制。當我們不少報紙仍在享用著准壟斷行業“最后的晚餐”,仍在不靠市場靠市長一心隻“求包養”。單一的傳播平台、僵化的運營機制、單向傳播的方式,隻能造成傳播效率的日益低下,演繹為媒體機構的“本領恐慌”。如何“提高質量和水平,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確成為“關鍵”問題。傳統媒體自身不從“本領恐慌”中轉型,與新媒體融合發展,那麼記者向全媒體的轉型就找不到動力,本領的提升就找不到平台,真正走出恐慌也隻能成為一句空話。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