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拓寬輿情危機回應的渠道。“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這是傳播學的基本常識,也是高校必須面對的輿情現實。在媒體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對輿情危機的應對,更多的是在考驗高校管理層的新媒介素養。目前,民族地區高校對網絡輿情危機的回應渠道過於單一,很多高校習慣選擇在官網上刊登聲明,或是發一篇文字稿完成任務﹔有些高校雖然開通了官方微博,卻不注重日常的運營和維護,導致官方微博在師生中曝光率不夠、知名度不高、影響力欠佳。面對危機和質疑,如果隻依靠一類甚至一種媒體渠道,難以全面回應網絡的聲音,民族地區高校應積極主動地研究並適應手機、微博、微信、論壇、貼吧等社交平台的特點,充分利用現有的媒體工具,擴充信息接收和發布渠道,加強網絡與傳統媒體的良性互動,立體、全面地向公眾呈現事實。
4.尊重傳播規律,把握輿情危機回應方式的策略性。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提出的官方處置危機事件“黃金4小時”法則,說明在新興媒體的沖擊下,高校應對危機的反應要提速。概況來講,高校輿情危機的引導策略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其一,事實速報,爭取信息發布主動權﹔其二,原因慎報,保証信息的准確性和全面性﹔第三,事件進展持續報,隨時回應問題和質疑,介紹事件發展情況及 校方採取的對策。2013年4月發生的“復旦研究生投毒事件”中,復旦大學官方微博及時發布事實情況並不斷更新事實進展,不僅使得自己的官方微博成為媒體記者獲取該事件的新聞源,其“微觀念”和“微語言”的運用也體現了學校危機公關能力。
5.加強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其理性思考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不僅關乎其成長成才,更關乎民族地區的穩定與發展。要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敏銳的信息意識、豐富的信息知識、過硬的信息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道德,必須依賴於系統的媒介素養教育。不僅要引導學生增強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學會做出准確的判斷和負責任的選擇,而且要引導學生熟練掌握運用各種網絡新媒體平台,豐富信息渠道,逐步形成正確、合理的網絡意見表達方式,自覺抵制網絡謠言和不良信息傳播,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
6.提高對網絡技術手段的應用。面對浩如煙海、魚目混珠的網絡信息,除了需要學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外,還需要加強對信息資源的過濾和淨化。另外,專業的網絡輿情監測也不可缺少,例如對熱點事件進行輿論引導,維護學校聲譽,提升學校的形象和影響力﹔收集師生的合理建議,及時反饋,促進教學、管理上的改革等。輿情監測不應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應該演化為高校公共服務體系,為青年學生、為民族地區高校的健康發展提供信息支持。
(作者簡介:李瑾,寧夏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主任,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與新聞傳播研究)
參考文獻:
[1] 顧芳芳.網絡輿情危機生成機制探究[J].新聞界,2011(8).
[2] 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調查[EB/OL].http://tech.163. com/12/0116/12/7NT0RS9R00094MD5.html,2012-01-16.
[3] 江先鋒.少數民族大學生輿情激化事件與思想政治教育對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
[4] 王麗,李勁峰.部分地方政府設網絡新聞發言人回應網上輿論[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9-09-07/160018598509.shtml,2009-09-07.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