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4期

民族地區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把握與管理

李瑾

2014年04月01日16:35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要:作為社會輿情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輿情的發展態勢影響著社會輿情的整體走向。文章探討了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生成,分析了民族地區高校不同於普通地方高校的網絡輿情危機特征,從制度、人員培養、硬件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加強民族地區高校網絡輿情危機反應能力的管理策略。

關鍵詞:民族地區﹔高校﹔網絡輿情﹔危機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大學生網民規模的不斷擴大及其互聯網應用習慣的顯著變化,讓高校和網絡輿情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系。由網絡輿情及不適當的處理方式給高校管理帶來危機的案例比比皆是。民族地區由於地理環境、經濟發展狀況、宗教觀念、文化等影響因素,易於成為輿論安全鏈條中的薄弱環節。在社會輿論環境日益復雜的大背景下,如何判斷民族地區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降低網絡傳播中面臨的各類風險,不僅對高校完善網絡輿論環境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更是關系到少數民族地區構建和諧穩定環境的成效問題。

一、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生成

作為網絡使用率極高的一個群體,高校大學生是高校網絡輿情的主要生成對象,也是高校網絡輿情的主要影響對象。隨著新時期網絡傳播載體的不斷更新,高校網絡空間與社會網絡空間逐漸融合,微博、微信的興起,手機媒體和網絡媒體的結合,使得高校輿情傳播的渠道不斷拓寬。

網絡輿情並不會必然地導致輿情危機。網絡輿情危機與其他危機一樣,是事實危機與價值危機的聚合體。事實層面的矛盾主要表現為利益關系的破裂或對抗,價值層面矛盾主要表現為原則、信念、道德關系的顛覆或沖撞。如2010年底發生的“復旦大學學生黃山遇險事件”,年僅24歲的黃山民警張寧海在救援過程中不幸墜崖犧牲后,有媒體和網民曝出復旦學生獲救之后的冷漠言行,立刻引發了一場“學生不懂感恩”的道德聲討。隨著復旦大學 BBS 的“站內信”中學生們討論“復旦應該如何‘控制媒體’”的言論被大量曝光和轉載后,更激起社會對全面、深刻反思教育深層問題的討論。

根據學者顧芳芳提出的網絡輿情危機生成的ECPG模式[1],高校網絡輿情危機可以定義為輿情主體(主要是高校學生)通過互聯網空間表達和傳播的,對與自己利益相關或自己關心的各類公共事務所形成的負面、否定的和不良的情緒、態度或意見的總和。其中,“與自己利益相關或自己關心的各類公共事務”是事實層面的沖突,而“負面、否定的和不良的情緒、態度或意見的總和”是價值層面矛盾,同時也是網絡輿情危機的落腳點。所以,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實質是建立在輿情主體自身關切的各類事實問題基礎上的價值危機。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張玉瑤(實習生)、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