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4期

馬年央視春晚:充滿文化儀式感的盛會

劉秀梅 萬喃

2014年04月02日14:14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馬年春晚不僅是一台薈萃了精彩紛呈節目的晚會,更是一次充滿儀式感的盛會。它採用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法和節目樣式,用影像白描、虛實交織、談古論今等藝術形式,薈萃直觀具體可感的圖像、聲音、文字等審美符號,塑造了鮮明的熒屏形象。春晚節目不僅力求好看、好聽、有趣,更重要的是它承載了中國傳統的價值取向、人文情懷和文化象征,並關注了傳統文化的新發展。馬年春晚是一次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儀式,為中國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關鍵詞:家文化﹔中國符號﹔生肖文化﹔民俗文化

中央電視台作為電視傳媒的全權代表,每年都以其視聽語言優勢在中華民族共同的節日——春節期間為華夏送上厚禮。央視春晚,31年來在不變的年三十夜晚,以多姿多彩的、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節目內容與形式,凝聚了國內外中華兒女的審美視聽,撥動著億萬華夏子孫的民族情感。

馬年的央視春晚,成為充滿文化儀式感的盛會。據《新華詞典》的解釋,儀式是舉行典禮或大會的程序和形式。按照美國學者詹姆斯•W•凱瑞的觀點,“傳播一詞與‘分享’、‘參與’、‘聯合’、‘團體’及‘擁有共同信仰’這一類詞有關。傳播的‘儀式觀’並非直指訊息在空中的擴散,而是指在時間上對一個社會的維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在儀式觀中,傳播一詞的原型則是一種以團體或共同的身份把人們吸引到一起的神聖典禮。[1]”央視春晚在中華各民族以及國內外友人的參與中,不斷傳播民族文化,演繹和諧共建的家園,“構建並維系一個有秩序、有意義、能夠用來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1]”

一、影像白描:MTV演繹血脈傳承家文化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回家過年是中國人延續至今的傳統習俗。從1983年以來,中央電視台每年在除夕之夜都播出春節聯歡晚會,春晚已經和過年貼春聯、包餃子、吃團圓飯一樣,成為中國老百姓過年的一種儀式和新民俗。

血脈親情是維系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綿延不絕、繁榮昌盛的紐帶之一。血脈的傳承、子女的撫育、家庭的經營是中華家文化的核心。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是央視馬年春晚中對家文化的代表性表達。在晚會現場,歌曲的演繹別出心裁地採用了MTV的表現手法。當歌曲的前奏響起時,電視畫面的呈現就像一本打開的影集,影集的左右兩頁以一豎一橫的方式勾勒出了兩個類似照片的鏡框。影集的頁面是在大紅燈籠映襯下的漸變黃色調,明黃和橙黃的色彩渲染出時光流逝所帶來的淡淡哀傷和溫馨記憶,而奔放的正紅色則彰顯了生命成長的喜悅和歡欣。當歌手王錚亮在右頁鏡框內深情唱出“門前老樹長新芽,院裡枯木又開花,半生存了好多話,藏進了滿頭白發。記憶中的小腳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愛交給他,隻為那一聲爸媽。”……影集的左頁鏡框以舒緩的節奏依次呈現大萌子從1歲開始直到26歲期間,與她父親的23張合影。1歲到10歲,大萌子小小的身體一直站在她父親的身前。8歲的大萌子戴上了紅領巾,從11歲開始,日漸長高的女兒開始站到了父親的身側,直到和父親肩並肩。照片中父女的著裝有著不同時代的清晰烙印,還展現了春夏秋冬的季節更替。23張照片沒有做過多的后期修飾,最直觀的用影像展示了女兒從蹣跚學步的孩童成長為花季少女、青春勃發的姑娘,而年輕帥氣、朝氣蓬勃的父親日漸成熟直至步入中年、老年,影像更迭與歌詞“老樹長新芽,枯木又開花”直接呼應。當王錚亮再次唱出“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生兒養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時,電視畫面切回晚會現場,在舞台多媒體背景上投射出立體疊加的照片,展示了大萌子結婚、懷孕時與爸爸的合影以及大萌子幾代同堂大家庭的合影。整首歌曲的影像貫穿了一個家庭中記錄孩子成長的儀式。血脈親情在聲畫並茂的電視藝術語言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達,“用鮮明的屏幕形象、以情感人,將直觀具體可感的圖像、聲音、文字等審美的符號集中在屏幕上,直接作用於接受主體的各種審美感知器官[2]”,令春節的家文化信息在深情的訴說中得到詮釋。

魯迅先生曾將白描手法概括為“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 勿賣弄。[3]”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的影像表達取材最朴素常見的父女兩人合影,照片大多由大萌子的媽媽拍攝於家門口、小區門口、家庭婚宴、街心公園等尋常地點。一組平實普通的照片,沒有過多的渲染和雕琢,只是通過照片中兩個人物形象的不斷變化,純真質朴地記錄下光陰的流逝,回答了歌曲的提問“時間都去哪兒了”。一張張照片的淡入淡出,絲絲入扣地觸動每個人最溫馨的情感。

在馬年春節之際,央視《新聞聯播》“新春走基層”欄目走遍了大江南北,走訪了海外華人,開展電視調查“家風是什麼”。節目中提到“一個詞、一段話、一個家裡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記憶都是家風的載體。”央視春晚中的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用動人的音樂、恬淡平實的歌詞和一段能夠引起廣泛共鳴的家庭影像記憶,用父母心聲的娓娓傾訴,完美呈現了中國人注重家庭親情的傳統文化,中國人尊重長輩愛護晚輩的家風家貌,紅紅火火過日子的精氣神。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