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4期

烏合之眾還是理性群體——

以人人網為例探究熱點事件如何發酵

王玉婷 李怡君

2014年04月02日16:22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網絡已成為青年學生獲取信息和發表看法的重要平台。本文以“李某某涉嫌強奸案”為例,通過收集大學生在人人網上對熱點事件的評論,借助調查問卷、走訪形式,定性、定量分析,試圖分析和定位青年學生在熱點事件發酵中扮演的角色和影響,並最終從不同維度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新媒體﹔青年學生﹔媒介素養

 信息依賴於媒介技術,沒有傳播就沒有信息[1]。20世紀80年代以來,媒介技術的革命使得信息量激增,信息傳播呈現多元趨勢,互聯網達成了受眾與媒介雙向傳播的形式。隨著電腦、手機的普及,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論壇、博客、微博等形式發表言論,表明觀點。現實中可能沉默的青年學生在虛擬空間中擁有了表達自己的廣闊空間,言論活躍程度空前高漲。這樣的現象雖然推動了言論自由、信息傳播,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問題和困擾。

網絡的傳播過程實際上是信息交替往復地進行編碼和解碼的過程。而編碼和解碼是人在大腦中進行的活動,最終借助網絡表現出來,因此解碼與編碼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競爭與壓力下的大學生們容易對負面消息敏感,如果在不合適的引導下,即使是正面事件,他們也會暴力解碼。霍爾指出“觀眾有可能完全理解話語賦予的字面和內涵意義的曲折變化,但以一種全然相反的方式解碼信息。[2]”因此,一些熱點事件在人人網上的傳播極易激起大學生的情感變化,盡管很少引發嚴重的學生群體性事件,但長此以往將會對青年學生的價值觀造成影響,甚至會催生“反向社會情緒”,即“本該同情卻欣喜,本該憤恨卻欽佩,本該譴責卻贊美。”這樣的影響不利於青年學生的成長和和諧社會的構建。本文試圖通過分析熱點事件的發酵過程提出應對之策。

一、熱點事件發酵的溫床

SNS網站以功能強大、實名制、成本低等特點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以其為載體的信息傳播方式迅速成為大學校園中的一種主流信息傳播方式。人人網作為中國傳統SNS社交網站的代表,成為在校大學生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網絡平台。人人網以其特性成為了熱點事件發酵的溫床。

1.涉及領域有限,話題傳播情緒化。人人網以“學校”為用戶尋找組織,網站的好友推薦功能也僅限於校友或者同學的同學。調查顯示,77.48%的大學生擁有100名以上的好友,大部分是現在的校友或者曾經的同學。主打話題還是以校園生活為主,很多學生組織和社團會利用人人網發布通知,無形之中使得社交圈局限在了話題氛圍相同的校園中,影響了人人網用戶的信息接收量。年齡接近、經歷類似的青年學生由此形成了一個群體。群體是無名氏,無名氏不需要為他所作的任何事情承擔責任,曾經牢固約束一個人的責任感蕩然無存[3]。這個群體中的青年學生們,情緒極易相互傳染。數據顯示,對於李某某事件幾乎90%的評論都會將矛頭指向其父親,甚至挖出李父過去的私事(真偽未知),這樣的評論受到了很多學生的歡迎與轉載。但如果由個人評價這個事件時,客觀性的要求會讓個人克制地不強加聯系,在被群體情緒感染的人的行動卻會完全聽憑一個陌生力量的主宰。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張玉瑤(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