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4期

探析自然災害事件中媒體的報道技巧【2】

——以4•20雅安地震為例

劉冠華

2014年04月02日17:14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2.新聞體裁。由表2可知,《人民日報》以動態消息為主,有利於讀者快速掌握災區信息,了解救災進展。同時,豐富及時的消息發布,也可以有效遏制一些謠言的產生和散布。深度報道較少,不利於一些謠言從實踐層面和學理層面的深度剖析,也不利於對震因的全面分析、地震預警機制以及應急救災行動、策略的總結和反思。(媒體隻有不斷監督、督促和反思一些社會問題的推進和解決,才能更好地履行媒體的社會責任和職業使命,推動社會進步。)

從新聞體裁的總體結構可以看出《華西都市報》的新聞報道以消息和通訊為主,且二者比例均衡,但明顯缺少深度報道和新聞評論。如果說新聞報道是主體、基礎,那麼新聞評論是旗幟、靈魂﹔新聞報道是無形的意見,新聞評論是有形的意見。所以作為本地媒體,對於本地人民高度關注和時效性、現實性特別重大的新聞事件,媒體不僅要表明自己明確的態度和聲音,還要發揮新聞評論的引導功能和深化功能,這一點《華西都市報》有待加強。

《紐約時報》由於時差,在紐約時間的4月20日的新聞中就刊登了雅安地震的一則消息,非常具有時效性。作為外媒,就雅安地震事件沒有深度報道和新聞評論是合理的。它用通訊這一體裁,方便它轉載《中國日報》英文版和《環球時報》部分新聞和中國網絡、微博的一些聲音,加上自己記者採寫的一些災區、災民情況的內容組合,是較為合理的一種體裁。

對於突發性自然災害的報道,首先在第一時間發布災害的地點、強度、傷亡、進展和救援等具體信息,所以報道體裁在初期和總體上應該以消息為主。因為每種新聞體裁的特點和作用不同,所以,在自然災害報道中,這幾種新聞體裁都應該出現。不應該完全缺失具有理性剖析功能的深度報道和具有表態、引導、深化功能的新聞評論,也不應該數量過少,否則,起不到及時引導受眾的作用。

3.報道中的中國政府負面形象。《紐約時報》的絕大多數負面報道傾向性太過於鮮明,有違新聞媒體客觀、中立的報道立場。《華西都市報》在有自己立場的基礎上,正反兩方面聲音的報道都出現了,滿足了讀者基本的知情權,給與了讀者辯証思考的機會,樹立了更加立體的政府形象。

《華西都市報》報道了雅安市25日出台《抗震救災期間領導干部從嚴管理“六條規定”》和2名干部因出現指揮不力、作風不實等行為,被當場免職,3名當地官員因遲到崗位將被嚴肅處理的消息。看似《華西都市報》是在報道政府公務員的負面形象,但實則起到了“小罵大幫忙”的作用。嚴厲規則的出台,嚴格的執行,一切以災民利益為重的政府行為,雖然處理了個別官員,但是整體上塑造了一個負責任的、公開透明的、執政為民的政府形象。這比直接歌頌的正面報道更深入人心,也起到了穩定社會情緒的作用。

從傳播學的角度,首先,我們將這種傳播技巧稱為“兩面提示”。根據霍夫蘭等人的研究,與“一面提示”相比,“兩面提示”對高文化水平的群體有更良好的說服效果。其次,拉姆斯丁和賈尼斯在進一步考察“兩面提示”的說服效果后發現,“兩面提示”具有“免疫效果”,能增強人們對於反面宣傳的“抵抗力”。此外,已調查顯示,閱讀報紙的讀者往往比電視觀眾更具理性思考能力,所以,他們在是非面前是有一定的辨別力的,沒必要嚴格剔除所有的負面或消極言論。《紐約時報》在Surviving China’s Latest Earthquake, but Afraid to Go Home(4月21日),After Quake, Donors Shun Aid Groups Run by China(4月22日)“捐款涌向四川震區但不再通過紅十字會”等報道中營造出一種政府支持紅會,紅會嚴重腐敗,喪失民心,那麼政府就與丑聞與腐敗有某種必然關聯,似乎有一條線把“紅會”“丑聞”“腐敗”“政府”連在一起,隻要提起一個詞,就會自發連出一串。這並不科學合理。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張玉瑤(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