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報道中的中國政府負面形象方面,《華西都市報》的關注點是政府在救災中是否有不及時、不作為,人民是否滿意,使用的是內視角。通過報道形成的政府印象是負責任的、執政為民的政府形象。《紐約時報》的關注點是中國政府是否真正開放民間慈善,救災期間輿論自由是否受限,使用的是外視角。通過報道形成的政府印象是中國民間慈善開放度不夠、可能存在限制輿論自由和救災不到位的政府形象。
四、結語
自然災害事件中媒體的報道宏觀策略:第一,及時做好預警報道。第二,重點要做好救災抗災報道。第三,適時做好反思報道。
自然災害事件中媒體的微觀報道策略:第一,從“人”情型、“災”情型,綜合型三種基本報道模式中,災難初期以“災”情型為主,逐漸加入“人情”型,做到二者比例基本平衡。第二,在報道體裁上,災難初期以消息為主,逐漸加入通訊等新聞體裁,在中后期的報道中,深度報道和新聞評論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事件報道的整體結構比例上不應過少,否則,起不到應有作用。第三,建立相對開放的報道角度,不能完全忽視負面和消極新聞,可以選取適當的報道角度,起到監督救災行動與引導救災秩序的作用。
(作者簡介:劉冠華,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聞傳播研究)
參考文獻:
[1] 黃芙蓉.危機管理與媒體應對[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2] 郭慕清.《人民日報》汶川大地震報道框架理論分析[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0(6).
[3] 劉遠朋.《人民日報》汶川大地震報道研究[D].蘭州大學,2009.
[4] 馬若斌.《中國青年報》與《紐約時報》汶川大地震報道對比研究[D].蘭州大學,2009.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