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
寬泛地說,“國際傳播是一種古已有之的傳播活動,自人類歷史上出現國家以后就已經存在”[21]。而“國際傳播”這一概念在20世紀20年代就已經出現,之后伴隨該詞被運用情境的變化,其含義也有所變化,但通常可以定義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信息流動”[22]。國際傳播包括由外向內的傳播和由內向外的傳播兩個部分:由外向內的傳播是將國際社會的重要事件和變化傳達給本國民眾﹔而由內向外的傳播是把有關本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信息傳達給國際社會。宣傳可以說是國際傳播最早被討論的一種功能和作用。現代國際傳播的起源就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際宣傳開始的,因此宣傳模式論也是最早研究國際傳播的范式,突出國際宣傳的效果。國際傳播是跨國界、跨語言、跨種族、跨思想、跨文化的傳播,隻有深入系統地掌握目標國家的電視受眾需求情況,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傳播。
而一般認為,“全球傳播是國際傳播的擴大和發展,它既包括傳統的國際傳播的各個領域,又擁有自己的全新課題”[23]。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的興起,部分學者將國際傳播的含義界定為國家政府主導的傳播行為,並在此基礎上認為國際傳播概念已經過時,因而提出應使用全球傳播概念的觀點。但對於國際傳播學者而言,全球化更多被視為國際傳播的新環境,全球傳播被作為國際傳播的同義詞加以使用。此外,與國際傳播、全球傳播類似的概念還有跨國傳播、越境傳播、世界傳播、文化間傳播,這些概念通常也可以彼此替換,因為它們所指的都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信息流動。
【作者單位:吉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
注釋:
[1]李宇:《對外電視與文化傳播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0頁。
[2] [蘇]肖·阿·納奇拉什維裡:《宣傳心理學》,金初高譯,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第1頁。
[3]張篤行、張力行:《社會宣傳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頁。
[4]張昆:《重視國家形象的對外宣傳與傳播》,載《今傳媒》2005年第9期,第7頁。
[5]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新聞出版》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年版,第427頁。
[6]轉引自張篤行、張力行:《社會宣傳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2頁。
[7]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編輯部譯編:《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第8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第714-715頁。
[8]沈蘇儒:《對外傳播的理論與實踐》,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頁。
[9] [日]池田德真:《宣傳戰史》,朴世俁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2頁。
[10]劉洪潮主編:《怎樣做對外宣傳報道》,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142頁。
[11]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新聞出版》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年版,第67頁。
[12]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編輯部譯編:《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第2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版,第302頁。
[13]張昆:《重視國家形象的對外宣傳與傳播》,載《今傳媒》2005年第9期,第8頁。
[14]譚天、張蕾、陳秀文:《內地電視在香港傳播初探——以落地香港的內地電視頻道受眾為研究對象》,載《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第49頁。
[15]陳嬿如:《跨文化傳播原理在我國對外宣傳中的運用》,載《現代傳播》2007年第1期,第141頁。
[16]陳律:《加強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載《光明日報》2013年8月24日,第11版。
[17]張振華:《求是與求不——廣播電視散論》,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頁。
[18]胡佔凡:《新形勢下主流媒體如何有效引導輿論》,載《電視研究》2014年第1期,第6頁。
[19]喬木:《中國對外傳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指導——首屆中國全球新聞傳播研討會觀點述評》,載《對外大傳播》2006年第12期,第13頁。
[20]高有祥:《西藏對外傳播的艱巨性和有效性》,載《現代傳播》2011年第8期,第31頁。
[2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頁。
[22]張開、楊光輝、王艷丹:《全球傳播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3年版,第7頁。
[23]張開、楊光輝、王艷丹:《全球傳播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3年版,第35頁。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