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5期

以余姚市背干部事件為例解析圍觀式真相【2】

李楚楚

2014年05月06日15:37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二、“圍觀”之溯源

網絡圍觀是“網民利用網絡技術對公布在互聯網上的社會事件進行集中評議的行為活動。”起初多見於論壇,是一種類似網絡集合行為的新群體性行為[2]。近年來隨著自媒體發展的日趨成熟,“圍觀”一詞迅速從魯迅筆下躋身一線網絡熱詞。在2011年新年伊始,新華社就以《新載體不斷涌現,“全民圍觀”時代到來》為題寫到,2010年網絡文化進入“全民圍觀”的時代。而在此事件之前,每年的新聞熱點事件,也有半成以上來自網絡“圍觀”。

在武漢大學互聯網科學研究中心發布《2013 年一季度網絡輿情報告》顯示,第一季度網絡輿情熱度整體上升,其中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比較高,此外,改革動向、社會問題、政策爭議、監督官員等方面亦在網絡中形成了廣泛討論。由此可見網絡“圍觀”已逐漸成為公民“消費”所謂新聞的主要渠道。直至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司法解釋對誹謗罪的構成進行了量化,即“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在此背景之下,為改變政府工作在網上經常處於被“圍觀”批評的局面,“政務微博”異軍突起。與此同時央視等傳統官媒開始打擊網絡謠言,揭批“大V”。網民“圍觀”現象似乎有所緩解。此次余姚水災10月8日發生之時,受到500條影響,相較以往的微博實時“直播”,許多“大V”和網民選擇了“不發聲”。直至10月9日,媒體對余姚災情的關注度才快速攀升,傳統媒體的相關報道近8千條。10月10日,余姚官方的救援行動成為媒體報道重點,10月14日,“余姚水災官員穿高檔鞋讓6旬村書記背”的新聞快速走紅。此次浙江余姚水災的輿情分析數據統計也顯示(如圖1所示),網民的“圍觀”點從8日起開始上升,初期呈現出快速上漲態勢,10日之后開始下滑,直至爆出“背官員”事件后,關注度再次攀升。

到10月15日,村書記背官員的事件進一步發酵,媒體的報道讓事實浮出水面,《余姚老人背官員調查:雙方很熟 背人時有說有笑》、《余姚村民為被背官員鳴不平 稱其為抗災晝夜奮戰》,《余姚被背干部或被冤枉,官方稱處理受網絡影響》網上負面情緒有所消減。由此可見,“圍觀”現象從出現之日起,就伴隨著自媒體不斷發展並時刻反應媒體環境的“風吹草動”。網民熱衷於“圍觀”,甚至相信圍觀改變中國,看到“官二代”他們憤怒,聊到救災不力,官員“以權壓民”無疑更是火上澆油。是什麼讓你如此憤怒?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