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媒發展遇瓶頸:畫地為牢,視閾過於狹窄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紙媒遭遇目前瓶頸,必然在客觀上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既包括內部的自生元素,也有外部市場大環境的逼迫。對此,《中國周刊》總編輯朱學東做出了這樣的分析:“在中國,紙媒被歷史賦予的政治屬性太強,雖然許多媒體早已是市場的產兒,依托市場而生,但其意識形態屬性至今未能擺脫。無論是否仰賴市場為生,媒體機構本身並不擁有獨立的健全的市場主體地位。”
“這意味著,紙媒在決策、機構設置、內容產品開發、投融資、人力管理等諸多方面,受制太多,無法與真正市場化的技術主導型媒體公司相提並論,更不能跟其他國家的媒體公司相比,其利用新技術轉型升級的欲望和能力,也因此隻能飄浮於表面。”
而這直接導致了東西方媒體在面臨困境和沖擊時截然不同的態度和反應。“歐美成熟國家的媒體公司,能夠迅速地尋找應對之道,無論是向新媒體轉身,還是內容付費,或轉手或融資或關張,這種根據技術和市場調整變化的自由裁量權,中國的傳統媒體並不真正擁有。這使得中國傳統紙媒總是反應遲鈍,未來的局面自然更加嚴峻。”朱學東表示。
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輝鋒從認識誤區和戰略角度兩方面給出了自己的意見:“認為做媒體就是做內容,內容好則生存好,這是典型的認識錯誤。其實,在市場經濟時代,做媒體是做企業,是做市場化自主生存、高度重視經營管理及經濟效益的企業。沒有市場意識、沒有企業意識、沒有經濟效益意識,隻會做內容,是典型而狹隘的文人思路,不是企業家的生存之道,因此難以在競爭激烈的當下苟活。”
“轉換角色定位,發覺自身認識局限,是當下紙媒轉型的第一要務。”張輝鋒總結道。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