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國是我國近代一個特殊的階段,政軍環境恰如五代時的你方唱罷我方登場,民國報人就在這個軍閥割據、內憂外患、動蕩不安的舞台上演繹著他們的精彩。對民國時期的報人群體進行研究通過查閱史料,以一部分民國報人為樣本,分析他們的生平和辦報歷程,進而探討這一群體產生的大背景、社會地位、生存狀態、文化年齡層次、性別情況等一系列總體特征,以及這群報人的角色分類、辦報理念和對中國新聞事業乃至社會的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民國﹔報人﹔群像﹔類別﹔理念
民國,一個風雲變幻、色彩斑斕、五味雜陳的時代。有喜歡談論政治的戲子,有喜歡唱戲的政客,有喜歡故作文人的軍人,也有喜歡紙上談兵的文人,還有一個更為復雜的群體——民國報人。張功臣曾雲:“這些人要麼‘偏黑’,要麼不黑不白,要麼灰蒙蒙一團,沒有幾個能夠見容於現行新聞史,可稱之為‘白’的……如果用畫像來比喻,民國報人應是一幅灰白黑各色俱全的群像”[1]。暫不論其人物的黑白,姑且從歷史、社會、個人等多個方面對這個群像進行下粗略的分析。
民國時期中國總體大環境是復雜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封建軍閥革命軍的政治較量、民主與科學的頭腦風暴等等,這些也都給那個時期的報業帶來了諸多復雜性。近代中國的報業興起於19世紀中期,從早期的外國人辦報(多為宗教性報紙和商業性報紙)到后來國人自辦報(大多是政黨性的報紙),伴隨著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報業迎來了兩次高潮,民族報業隨之打破了外報的壟斷。民國成立,民主制度形式的確立,新聞自由政策的實施,報業愈加繁榮。而隨后袁世凱的掌權使之如曇花一現。袁時期政黨報刊蜂起,報刊言論卻不被看好,報業的發展在“倒帶”。好在五四的春風吹來了報業新的生機,此間不僅學生辦報成為一大特色,由於資產階級黨報名譽愈下,20年代黨派之外的民營報人日漸引人注目,民營報業逐漸成長。報業呈現出民主氣息,無產階級新聞事業也開始誕生。
一、地位攀升然性命堪憂的民國報人
(一)動蕩中愈見攀升的報人社會地位
民國報人的社會地位雖不能和當時西方所賦予的“無冕之王”相比,但較之“江浙文人無賴,以報館主筆為其末路[2]”自然是有所提升的。從游離於社會的“邊緣”走向了“中心”,雖因“言禁”再次走向“邊緣”,但不影響民國報人日漸明晰的群體意識和身份認同。
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公布《中華民國暫行報律》后,中國報界俱進會上海事務所與《申報》、《新聞報》、《時報》等諸多上海報館聯名表示“萬難承認”,並一改以往的政見不一刊載章炳麟的評論文章——《卻還內務部所定報律議》。
最終迫使孫中山宣布取消《中華民國暫行報律》。這次報律風波充分體現了當時報人社會地位的提高。同時,興起的同業組織組建高潮,自貴州報界同仁宣告該省第一個報界團體組織“貴州報界同盟會”組織成立后,其他省份陸續效仿,如四川報界公會、湖南報界聯合會、天津報界聯合會等都從側面彰顯出這一時期報人地位急劇攀升。誠然,由於民國特有的動蕩性,封報館、捕報人的現象也時常發生,報人社會地位是不穩定的。
(二)經濟條件尚可然危機四伏的生存狀況
北洋軍閥當時即便財政赤字到靠借債度日的地步,也不曾拖欠知識分子的工資,平均月工資大約有200到400塊大洋不等,就當時下館子吃一頓飯2、3塊大洋的標准,這樣的工資算高收入了。加之民國報人中不少是文人、學者等知識分子,可見民國報人的總體經濟狀況並不算差。雖在經濟方面還算寬裕,但隨時面臨著人身安全,被軍閥迫害的報人不在少數。一支筆抵過十萬兵的邵飄萍被張作霖殺害﹔與邵飄萍“萍水相逢”的林白水被張宗昌殺害﹔報業巨擘黃遠生被害殞命異鄉﹔與時俱進的《申報》報人史量才被暗殺﹔新聞巨子、國際專家羊棗被國民黨迫害致死﹔還有范鴻仙、朱惺公、駱何民、倉夷等不計其數的民國報人被迫害,生存環境危機四伏。
二、高學識報人的多元角色及理念
(一)高學識的履歷背景
民國報人幾乎全是知識階層。這群人大多有著舊式官宦、新式知識分子等的出身北京,年少時有讀書的機會,並在西學東漸、社會轉型的浪潮下成長,是脫離傳統士人階層的新式知識分子。此外,他們大多有海外留學經驗,且留美、日居多。黃遠生留美﹔邵飄萍被捕獲救流亡日本入法政大學讀書﹔林白水赴日求學﹔劉少少留學日本﹔胡政之自費留日﹔張季鸞官費留日等。或許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文化背景,他們才選擇在報業中追求理想吧。
(二)大相徑庭的報人角色
擁有如此學識涵養的民國報人,他們的身份各異,辦報角色也多元,甚至大相徑庭。有把報紙視為追求、維護本階級、本集團利益工具的黨化報人,如陳獨秀、瞿秋白、張聞天這些無產階級報人和以資產階級黨報理論為其職業准則的資產階級黨化報人。有將報紙當作商品,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民營報人,大多重管理,採用企業化管理制度,如史量才等。有崇尚自由主義新聞理論,擁有獨立地位和思想的自由報人,他們信奉言論自由、注重社會責任、追求文章報國、以報業作為畢生職業追求(最起碼是某一階段的唯一職業),如黃遠生等。有採編領域專業的報人,基本上是民國科學文化各領域的專業人士,懷抱實業救國、教育救國、文化救國等信念,希望通過辦報為祖國的獨立富強付一份力。還有可恥的投機報人,一些沒落文人、官僚、流氓等在權錢的誘惑下,趨炎附勢,辦報以圖升官發財。他們中也有些人以前是民族的斗士,一時財迷心竅,背叛了民族,如:陳彬龢。民國報人群像的本質是人,人性的多變和復雜在這個群體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三)多元報人背后多元的辦報理念
無產階級黨報強調黨性、群眾性、戰斗性和組織性﹔國民黨報業體系則推崇“以黨治報”、“黨化新聞界”理論。自由報人黃遠生主張“主持正論公理,以廓清腐穢,而養國家之元氣。”﹔邵飄萍強調報館是“社會公共機關”,記者是“國民輿論代表”,報章是“社會公器”﹔張季鸞在新記《大公報》的發刊詞中寫道:“報業天職,應絕對擁護國民公共之利益,隨時為國民貢獻正確實用之知識,以裨益國家。業言論者,宜不媚強梁,亦不阿群眾。”。商業報人比較追求“新聞自由”和“黃色報刊”理論,以及職業主義、商業主義等西方新聞思想。此外還有“文人論政”、“史家辦報”等思想以及日偽的“奴化報刊”思想。這些多元的辦報理念在當時的報業平台上盡情地博弈,絢麗、多彩。
三、女報人的嶄露和業內流動性高
(一)女報人勢力開始嶄露頭角
這一群像下的報人大多都出生於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該世紀末登上歷史舞台。那時知識分子政治活動正由邊緣轉向中心,並形成一定規模。他們是受到救國圖存的愛國激情影響的一代國人,從小接受社會變革的影響並擁有政治改革的熱情。“新聞事業在中國,有1200年左右的歷史。其中,前1100多年,是男人們的天下。婦女無由問津。直到上世紀末葉,才陸續有婦女參加”[3]。民國報人的性別比率雖還是男性佔主導,女性比重偏低,但女性參政運動的興起,帶動了女性報人的發展。一批精英知識女性還積極創辦大量報刊旨在爭取女性政治權利﹔一些商業女性報刊也崛起,與之相關的女性報人不斷增多﹔這些都是構成了民國女性報人群像的重要元素。
(二)愛業內跳槽的“不安分”報人
這一群像的流動性高,報人愛跳槽且大多在本行業內跳槽。金雄白一年半內三易其職,從《京報》(1929年春)到《中央日報》(1930年春),再到《時事新報》(1930年夏),像金雄白這樣或因鋒芒畢露的個性而跳槽的人在民國不乏其數。如龔柏德、馮英子等皆因性格使然而有相同的遭際。懷著熾熱的新聞夢想和浪漫不羈的個性,上海新聞界已頗有名氣的記者陸詒為堅守新聞理想被迫從《新聞報》跳槽至《大公報》﹔余大雄暗抄信息資源賦予它報,故從《新聞報》跳槽至《神州日報》﹔張靜廬發現國聞社的這些潛規則之后,跳槽自辦《西湖晚報》去了﹔鄒韜奮不願將自己打造成英文廣告員,無奈跳槽轉至《生活》周刊工作等,都是些在自己鐘愛的新聞業界內頻頻跳槽的角兒。
民國報人是中國報業史上的一個重要群體,他們進一步沖破了封建“言禁”,認真守望著公共空間、監督著現實政治、啟迪國人思想、促進社會進步。商業報人探索了新的報業經營管理體制,專業報人努力創辦的副刊等刊物對近代科技文化發展和民眾思想的啟蒙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們不畏強權,用生命和良心堅守社會正義、言論自由。邵飄萍寧死不收“封口費”終被張作霖殺害﹔林白水喊出“新聞記者應該說人話,不說鬼話”,慷慨就義也不為軍閥唱贊歌﹔毅然叫板蔣介石,不幸遇難的史量才秉承“人有人格,報有報格”。
通過對民國報人群像的窺探,看到了“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的書生意氣,看到了亂世流離、多舛命運的血色悲壯,看到了“糞土當年萬戶侯”的人格魅力,這魅力不僅在民國閃爍,還照耀著后人,也告誡著身處物欲縱橫時代的當代媒體人,要堅守良知的底線,要堅持新聞專業主義的精神,要秉承民國報業先驅的情懷與擔當。
(作者簡介:吳希娟,女,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新聞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編輯出版研究。)
參考文獻:
張功臣.民國報人——新聞史上的隱秘一頁[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姚公鶴.上海閑話[M].上海:上海商務書店,1925.
方漢奇.近代中國的女新聞工作者[J].中國記者,198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