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5期

談新聞寫作中的“概括”【2】

——以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為例

劉保全

2014年05月19日13:52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二、常見的五種概括方法

(一)在提煉事實過程中進行概括。新聞事實往往表現為一個過程。過程是復雜的,從頭到尾地寫來,勢必拉長篇幅,如果細細道來,也無必要﹔但使用這一事實、表現這一過程時,又不能不點出事實梗概,而且最好還要寫具體、出形象、有動感。達到這一寫作要求的一個好辦法就是在提煉事實過程時加以概括。還是以《守望精神家園的太行人——紅旗渠精神當代傳奇》一稿為例,文中的五個小標題:太行之夢——一個永不墜落的理想﹔太行之氣——一派正大沛然的氣概﹔太行之力——一種滴水穿石的堅韌﹔太行之愛——一首奉獻當代的頌歌﹔太行之魂——一曲民族精神的詠嘆。五個小標題高度概括出太行人的紅旗渠精神在當代的傳奇。作者在濃縮事實過程中使用的概括性語言,既生動、形象,又有節奏、韻味和思想。讓人讀后,印象深刻,回味無窮。

(二)抓住事實關節點進行概括。從最新事實的綜合中,或從一件事實的多側面截取出最有價值的關節點,或“一鱗半爪”進行概括,造成“一峰突顯”,吸引受眾跟蹤覓尋“神龍”的全貌。運用這種方法概述事實,有點類似於元代詞人馬致遠寫《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把關鍵的景、物、人作為關節點,一一鮮明點出,構成一幅“驛外斷橋邊,黃昏獨自愁”的畫面,給人以“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形象和“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情感。

以第8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一等獎作品《別了,不列顛尼亞》一稿為例,報道在導語裡寫道:“在香港飄揚了150多年的英國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這裡降落后,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位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這是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后時刻。”導語中抓住事實關節點概括出一特寫鏡頭,由遠到近,由物到人,由靜到動,展示了新聞的關鍵場景,傳遞了主要新聞信息,同時揭示出中華民族在這一特定歷史時刻的自豪感的新聞價值。抓關節點概括,關鍵處著筆,點跳意連貫,筆簡內容豐,具有抽象性、意會性,然而卻展現了主要的新聞內容,恰當表達和表現了新聞的主題,很受讀者青睞。

(三)在對比中進行概括。對比概括是新聞寫作中常見、常用的一種手法。對比概括不僅可以概括內容,還可以烘托氣氛,增強效果等等。對比為什麼能起概括作用?從根本上說,事物間存在著普遍的對比、對照關系﹔一事物的發展也不可能在一個層次上,總會呈現“落差”。揭示對照關系,揭示落差關系,就容易顯示出客觀事物的內容或進程。

對比概括的方法有多種多樣:1.不同事物間的對比概括,例如《八卦話題“打敗”抗日老兵》(第21屆中國新聞獎通訊二等獎作品)、《王玉欣照顧鄰居,四推搬家計劃》(第20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三等獎作品)﹔2.同一事物間的對比概括,例如《同是造紙廠,盛衰兩重天》(第18屆中國新聞獎通訊三等獎作品)、《一樣的田野,不一樣的收入》(第20屆中國新聞獎通訊二等獎作品)﹔3.反差對比概括,例如《短短一個月,“拒資”十億元》(第20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一等獎作品)、《體育設施好了,學生體質弱了》(第19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三等獎作品)等,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四)抓取共有特征進行概括。寫新聞最忌諱拉拉雜雜,面面俱到的事實羅列和思想層次平推的材料堆壘。這是現在許多新聞作品越寫越長,越寫越“水”的一個通病。克服這一通病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概括使用材料,注意抓住眾多的人或事中共有的特征加以概括,進行概括性表述。

以第20屆中國新聞獎通訊一等獎作品《今天,我們豪邁受閱》一稿為例,文中有如下概括性描述:

△清晨,東方,從古觀象台一路向西,8000多名官兵和500多輛戰車綿延2公裡多,像一條凝固的鐵流,等待著國慶60周年閱兵的庄嚴時刻。

上午10時,天安門廣場,56門禮炮齊鳴60響。人民英雄紀念碑下,200名國旗護衛隊員拱衛著五星紅旗,邁著169個正步走向國旗杆基座。

169步,寓意從1840年鴉片戰爭至今169年的不平凡歷程。

169年,為了祖國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多少英雄兒女血沃中華!

“敬禮!”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長安街上,受閱官兵引吭高歌,聲震長空。

△空中受閱梯隊,橫跨長空75公裡,雄風萬丈,氣勢磅礡。

60年風雨,一甲子輝煌。56個方陣,象征56個民族。人民軍隊與共和國一起進步,一起成長,一起走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此時此刻,追思與緬懷,光榮與夢想,決心與信念,在同一時空匯聚,都凝結在這情感的峰巔,抒寫在這壯美的畫卷!

在上述概括描述中,作者並沒有去寫一個個故事,卻蘊藏著眾多的故事。事實是概括的,數字是抽象的,但事實又是具體的、過硬的、生動感人的。可以說,數字中凝結著受閱部隊所有官兵的汗水、淚水和精神,反映出人民解放軍的整體訓練素質和訓練水平。這樣抓住共同特征進行的概括,可謂“以一當十”,以少勝多。

(五)抓住典型符號進行概括。以第17屆中國新聞獎通訊一等獎作品《英雄贊歌——記獨臂英雄丁曉兵》一稿為例,這是一篇震撼人心、洋溢著高昂革命英雄主義的力作。文中的主人公丁曉兵是一個有許多“典型符號”的人物。不抓住典型符號進行概括,就寫不好這個典型。作者在文中緊緊抓住“獨臂英雄”這個典型符號,放在人們最贊賞、最熟悉、最能反映丁曉兵“社會定位”的事跡上。無論寫他參戰時的英雄表現,還是寫他身殘志堅、不懈奮斗、頑強拼搏、不為“名”累,都從革命英雄主義出發,都注重體現他的戰斗精神、犧牲精神和樂觀精神。如文中幾個小標題所概括的:出征——為了祖國﹔進行——直面困難﹔突圍——超越榮譽﹔戰斗——中國軍人﹔敬禮——向著人民,都充分揭示了人物自身的核心觀念和典型符號,讓人讀后受到感染、振奮和啟迪。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