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4年4月下

在融合與堅守中升華報紙價值

——以四個案例解析華西都市報新一輪改版

方  埜

2014年05月26日13:30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2月20日,華西都市報啟動新一輪改版,改版辭《能贏了歲月的,終究是那碗“芙蓉雞湯”》,講述了一個老成都心目中恆久難忘的那碗芙蓉雞湯的溫暖和滋潤。這份溫潤,恰如報紙給這個碎片化時代所帶來的光芒。

光芒如何恆久?怎樣更有價值?昔日讓報紙引以為傲的大眾傳播優勢,又如何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保持、轉變、創新?

面對新的變化,華西都市報編委會今年首次提出推進報紙由“大眾化市民報”向“大眾化高級報紙”轉型升級。關注讀者關注的,仍然是我們的目標。只是,這種關注,不再是報媒習慣的單向傳播,不再是簡單的信息抄錄,不再是單一平面的報道。在信道多元的年代,我們尋求融合,樹立網絡思維,了解用戶需求,打通報媒與移動互聯網之間的通道﹔在信息泛濫的年代,我們堅守專業,整合資訊、洞察社會、引領思想,做“以24小時為出版周期的雜志”。正是在融合和堅守中,報媒價值才能得以升華,報紙的榮光才會恆久傳承。

以網絡思維為先導

——馬來西亞人質劫持事件的全時、全媒體傳播

何謂辦報的網絡思維?我們將其視為信源依靠網絡、內容區別網絡、傳播引領網絡——以依靠網絡為基礎、以區別網絡為根本、以引領網絡為目的,重塑採編業務,重塑專業價值,重塑傳播渠道,重塑評價機制。

4月2日10點半左右,馬來西亞沙巴發生人質劫持事件。華西都市報記者李瀟雪正好在事發酒店,在短暫驚恐后,她發回了大量的現場照片和信息。4月3日凌晨1點09分,華西都市報官方微博發出第一條微博【中國游客在馬來西亞被綁架】,全球獨家原創的這條消息,迅速被大量轉發。

就在第一條微博發出的同時,后方的報紙編輯也在忙碌地制作專題,除了將凌亂的信息梳理得更有條理,調動各種採訪資源核實信息真偽外,還從綁架的原因、沙巴的背景等延伸角度組織了大量材料,制作版面,力求比網絡信息更加縱深。

全時、全媒體傳播,讓華西都市報在這次重大報道中再次讓人記住。截至4月3日下午3點,華西都市報官方微博關於該事件的一組報道,總共被轉發評論超過10萬次,總閱讀量超過2500萬次。華西都市網關於該事件的新聞專題總點擊量超過50萬次﹔華西都市報新聞客戶端關於該事件的新聞推送閱讀量超過5萬次﹔國內有超過500家網站援引華西都市報消息關注此事。央視、美聯社、東方衛視等數十家國內外主流媒體連線本報,要求獲取前方最新消息。4月3日華西都市報一版和二版重點包裝此事,成為最大的賣點。

按照原有的辦報思維,對於這種小概率事件,一定是以報紙為最重要的發布平台,千方百計地保証次日報道的獨家性。但是在此次報道中,我們充分詮釋了網絡思維,將原創內容的網絡傳播排在第一梯隊,搶時間搶速度,並以開放的姿態接受了央視、東方衛視等數十家媒體的連線。報紙傳播作為第二梯隊,做細節做深度做解讀,通過整合,進行專業的再加工,有別於網絡已經傳播的內容,構筑起“一次採集、N極發布”的立體傳播陣型,展示了原創的力量。

在報網融合方面,我們確立了集群整合傳播原則。重要突發新聞實行報網台聯動,按照不同介質特性進行全時全域、不同特色的播報,形成華西傳媒集群報道雲。最有關注度的新聞必須全力做到同城最優、網絡最優,將網絡傳播率和影響力作為重要的考量因素。

在報紙出版方面,我們確立了網絡思維引領關注順序的熱點生產規則,顛覆原有固定的版位順序,打破部門架構主導版面內容的分配模式。版面編排不再以部門功能來劃分版面(如要聞、成都、四川等),而是按照網絡傳播效果擇優刊發,實行“版面訂貨”模式,推行“內容競爭上崗”,每日按照各部門提供的重要看點來設置版面。另一方面,我們也嚴禁照抄網絡,無原創不發稿——一定要有更翔實的細節、更獨特的角度、更理性的解讀、更權威的觀點、更人文的關懷、更實用的服務。此外,我們還將網絡傳播效果納入考核體系,變專業考核評價機制為效果考核評價機制,以效果反饋作為指導辦報的重要構成部分,網絡數據反饋成為好稿件評定的重要參照標准。

注重思想引領

——“華西觀察·民生備忘錄”大型系列報道

在信息並不稀缺的當下,我們著力提供更多原創、深度、負責任的觀察和有分量、可依賴、理性的觀點。我們有責任通過走訪、調查,畫出坐標,讓受眾在其中看清楚自己所處的位置以及未來的方向。

從3月17日起,華西都市報推出“華西觀察·民生備忘錄”大型系列報道,就房價、交通、環保、理財、醫療等百姓關注的熱點問題,派出多路記者,放眼全國,實地走訪,落腳本地,翔實調查,每周連續五天就一個主題每天以一個整版的規模進行報道,為讀者梳理背后的真相,厘清未來的走向。第一期《2014,房價去哪兒》,解讀杭州、南京、青島樓市同時拉開降價序幕的背景,探尋成都的房價到底會向左還是向右。第二期《2014,尋找城市疏堵路徑》,我們走訪了南京、香港等地,並以數據分析的方法探討了在成都地區汽車保有量達到268.59萬輛,連續62個月新車上牌數月均超過2萬輛次的情況下,怎麼破“堵局”……

這組大型系列深度調查報道,和以往大眾市民報一事一報的風格有很大不同。這是一組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大型報道,只是我們更看重背后的聯系、價值和趨勢。這是一組放眼全國的大型報道,但其最重要的價值是立足本土。作為區域性媒體,我們探討任何問題的最終落腳點都應該“接地氣”,我們有責任通過走訪、調查,畫出坐標,讓受眾在其中看清楚身邊的環境以及未來的方向。如果沒有這樣的思想引領,整組報道就會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成為泛泛而談的假大空。

在社會化媒體的沖擊下,我們認為強化思想引領價值優先是最為重要的立報原則之一——從單純的事實報道轉向新聞解讀、新聞分析和趨勢預判等更高層次的服務。在信息並不稀缺的當下,我們著力提供更多原創、深度、負責任的觀察和有分量、可依賴、理性的觀點。報紙,不再是簡單的信息超市,而是以思想引領為靈魂,通過整合、調查,發揮專業優勢,以理性引導受眾的理解,透視事態背后的隱蔽動向,讓受眾看到重大事件的本質,在爭議中形成共識,在喧囂中堅持理性,面對復雜的社會問題,知道朝哪裡走,以及怎麼走。

思想的引領不僅體現在選題的策劃中,更直觀地表現為觀點矩陣化。此輪改版的重點之一就是加大評論力度——繼續強勢打造評論版,主攻重大公共事件和社會現象﹔封面版推出常設欄目《第壹評》,緊貼當天最具關注度、最具爭議性的題材發表觀點﹔財經版每周一期《財富論》,針對一周熱點財經事件以及商業新聞,以專業深度見長﹔娛樂版每周一期《話娛圈》,從娛樂圈熱點話題和熱點人物中尋找獨特角度,火辣開評……此外,還推出了“主編評”、“立即評”等多種題材和形式,在各個領域,從各種角度,表達華西觀點。

熱點專題化

——“單獨二孩”政策全面解讀

3月21日,四川單獨二孩政策通過審議。當天,華西都市報就這條最具價值的本土新聞,以雜志慣常手法——專題化,從政策、答疑、算賬、准備四個方面,既詳細解讀了政策細則,又分析了養孩成本、孩子心理、媽媽生存狀態等,一網打盡,成為出彩的報道。

為消弭報紙空間有限的短板,強化報紙專業優勢,華西都市報本輪改版提出要做“以24小時為出版周期的雜志”,其中熱點專題化是最重要的著力點。舍棄新聞性不強、碎片化的信息,將報紙的有限空間以專題化的手法,突出深度優勢。每日對新聞素材進行排序,選取當日最熱門、最重大、最具廣泛關注度和關聯性的2∼3個新聞在1∼8版作專題包裝,從角度、內容、貼近、思想、延伸等多個角度進行全面解讀。

無論是改版首日《17歲少年PS惡搞:校長東莞嫖娼被抓》3個版的規模呈現,還是《嫣然天使基金N種質疑再調查》4個版的重磅出擊,專題化的呈現已經成為華西都市報的常態。由於結構的調整,碎片式的棒棒稿(沒有實質信息的會議稿、消息稿)、關系稿在報紙上大量減少甚至消失。

專題化的思路還體現在周末版。華西都市報從2012年開始打造“星期六”、“星期天”周末版,改版后的周末版更加精確地定位於有品位的文化副刊,大刀闊斧地取消了一批受眾模糊的版面和欄目,重點以雜志化的手法來打造拳頭版面“寬窄巷”。“寬窄巷”刊名由本土百歲文化名人馬識途題寫,聚焦熱點文化話題、文化事件等。改版后第一期用6個版規模,邀多位名人、普通人講述了各自揮不去的鄉愁﹔第二期以4個版為讀者展示了川茶的江湖……每一期的選題,都是圍繞一個主題從各個方面組稿包裝。

在專題化的呈現上,為增強讀者悅讀興趣,降低閱讀成本,此次改版進一步升級了“新聞可視化”,將相對抽象、復雜而又具有廣泛關注度的題材進行可視化操作,讓報道更加易讀、凝練。系列制圖,成為專題化的重要符號。改版當天恰逢《中共四川省委關於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發布,我們用16張制圖全景解讀了《決定》要點,制圖不僅在網絡上被大量轉發,報紙更是被不少單位作為學習材料。據初步統計,今年以來,華西都市報制圖數量增加了20%以上,質量上也更加精致,多為便於手機兼容的豎圖。

新聞的個性價值

——全國兩會報道,策劃“訂制新聞”

作為平台的融合者,大眾化高級報紙可以充分植入新媒體的用戶意識和雙向模式,從用戶角度考慮傳媒產品的生產與消費、服務問題,搜集數據、分析數據,提供個性產品,實現精准傳播,這正是報紙以往最為欠缺的理念和模式。

“私人訂制”,是近來很火的詞,是自媒體時代的一種真實寫照。今年全國兩會報道,華西都市報策劃了“訂制新聞”,頭版刊登10名記者照片,連續三天征集讀者問題,記者帶著提問上會。市民隻需撥打華西傳媒呼叫中心96111、私信華西都市報官方微博、華西都市報微信公眾平台等方式,就能訂制想提的問題、想看的報道。上千個提問通過華西傳媒集群的各個平台和渠道紛紛涌來,實現訂制式報道、訂制式回應、訂制式提問。讀者不再只是被動地看報道,而是有了參與報道、參與討論的機會和渠道。華西都市報就這組報道在中國記協3月25日召開的2014年兩會新聞報道研討會上做了經驗交流,也是作交流的唯一一家都市報。

包括報紙在內的大眾媒體,曾經以其巨大覆蓋能力的媒介特性所向披靡。但在網絡時代,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這種優勢正在被社會化媒體和自媒體削弱。“我們的媒體”變成了“我的媒體”,大眾媒體模糊的受眾,正被一個個閃光的手機屏分割成個性鮮明的“我”,而大眾媒體卻缺乏渠道准確得知“我”的個性需求。

今年改版,華西都市報明確喊出了“您的新聞,由您訂制”的口號。通過地理圍欄技術,在移動客戶端打造“身旁功能”,讓讀者可以訂制“身旁”的各種新聞資訊,搜集用戶需求,選擇最具價值的線索和信息報道,以開放的姿態探索“眾包”、“眾籌”的生產模式。

為推進報紙和移動互聯網的融合,華西都市報還通過華西魔碼等二維碼接口、AR技術接口,讓讀者能夠連接到移動互聯網的視頻、互動話題和移動支付中,打造動報、平台報,用創新產品補充報紙的互動性、參與性,擴大平台基准用戶量。

平台的融合還體現在版面設置上。新打造的《華西匯》專版,就是將華西城市讀本、華西都市網、華西社區報、華西移動新媒體、華西傳媒呼叫中心、快樂900電台等集群平台的精品內容進行再加工和再集納。

改版,是一次自我的審視,更是一次與未來的對話。固步自封與妄自菲薄,對於正在應對網絡沖擊的報紙而言,無疑都是雪上加霜。面對時代變遷,報紙的榮光能否如芙蓉雞湯般歷久彌新,更多取決於媒體自身對待變化的態度。

能贏了歲月的,終究是那碗“芙蓉雞湯”——這份信念來自洞察世界的夢想,來自於服務民生的情懷,來自於守護時代的責任。正如改版辭中寫的那樣:讓人們不被瑣碎的信息纏身,不被閃光的觸摸屏局限,讓人能讀透這個世界的變化,這就是華西都市報(華西傳媒集群)的夢想。

(作者為華西都市報總編輯)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