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終於謝幕,與剛開始默默無聞后來一炮而紅的第一季相比,“舌尖”第二季的關鍵詞仍然是“口水”,但不是因為垂涎美食,而是圍繞片子引發了種種風波與爭議。也許是這部被寄予厚望的片子安排成周播的緣故,每一集播出后,觀眾和網友們都有充足的時間去討論、吐槽、甚至挑刺。有網友如此評價:“《舌尖1》是圍繞美食、食材等敘述故事,天然無雕飾,而《舌尖2》更像找了個煽情的故事,然后讓主人公隨便炒倆菜。”
但不可否認的是,“舌尖”第二季仍然是近年成功的紀錄片代表作。它的海外播放版權已出售給海外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傳播機構,單集價格達6萬美元。據知情人士透露,這部投入僅3000萬的紀錄片初步估計收獲了近兩億元的收入。而總導演陳曉卿也透露,“舌尖”的故事還將繼續,第三季的拍攝已經在籌備當中。
無論是贊是彈,“舌尖2”都已經引發了足夠的關注度,而“舌尖3”會不會吸取經驗教訓,在烹制出美食的同時讓輿論少些爭議,值得我們期待。
■眾說紛紜評“舌尖”
贊
舌尖上的“故事”值得品味
講故事比講道理更重要。曾經精致呈現的美食色香味,通過一個個的故事,絲絲縷縷地滲入國人心田,讓人開始重新掂量“民以食為天”的分量,不但品味一粥一飯的來之不易,更感恩食材中的誠信與情義,甚而憂慮五千年飲食文化在利益之惑中的局部迷失。難怪有觀眾說,“舌尖2”讓人看了,不再只是垂涎,還有了流淚的沖動。
在一部關於美食的片子裡,如此精心地講述草根人物的故事,透出編導的社會責任與人文情懷。這曾是我們容易缺失的一種細小而重要的筆觸。如果只是習慣於宏大敘事的筆墨,往往在丟失了生動故事的同時,也丟失了人性的溫度、社會的溫暖。一部成功的作品,唯有細節,才能生動﹔唯有生動,才能深刻﹔唯有深刻,才能獨到地直擊人心。【詳細】
舌尖話題多都是高級紅
央視能在周五黃金時間,做出一個媲美《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這類綜藝節目的紀錄片,圈定海量電視人群,引來無數追捧、眼饞、驚訝、不滿、吐槽,不管拍的是舌尖上的中國,還是耳鼻喉上的中國,這種際遇和高度,是紀錄片的至高榮譽。總導演陳曉卿再次強調說:“從第一季我們就確定了,《舌尖上的中國》要表現中國人和食物的隱秘關系。食物是出發點,蘊藏在背后的中國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我們特別想展現的。”
從豆花甜咸的大是大非,到回鍋肉是放蒜苗還是青椒的是可忍孰不可忍,這些話題引起的文字游戲,都是歡樂的吸睛術,是高級紅,絕對算不上批評。【詳細】
彈
《舌尖2》請別忘昨日的來處
中國人講吃,一日三餐不僅解渴充飢,往往還蘊含著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先民對飲食的精品意識,如今就自然地幻化成對一部美食紀錄片的完美期待。
以前看《舌尖》,我們都學會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或許我們都應該寬容一點,你在看《舌尖2》第一集時聽到的那句:“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不也禁不住熱淚盈眶了麼?讓我們也把這句話回贈給《舌尖2》。【詳細】
《舌尖2》已不復第一季的原汁原味
《舌尖2》口感不及第一季,甚至讓一些吃貨敗了胃口,其一是“食材”選擇有問題,甚至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其二是“作料”喧賓奪主,眼淚和苦難放得太多﹔其三也許是“大廚”水准不一,每集導演各有風格,卻難湊出一桌子好菜。
想象一下如果正等著魚香肉絲、麻婆豆腐上桌,餐廳卻一面放著高雅音樂,一面告訴你下面的大餐有哪些工序,做了多久,主要調味料有哪些……飢腸轆轆的食客當然會掀桌,大呼:“好累,感覺不會再愛了!”歸根到底,吃貨們需要的是真材實料的美食,至於獲取食材的方法和美食之后的故事,還是等填飽肚子再說吧。【詳細】
論
“舌尖3”不妨先聽觀眾意見
“舌尖”火爆熒屏對於中國的紀錄片的快速發展作用很大,尤其是更多觀眾愛看的所謂“商業紀錄片”。陳曉卿自己也曾說過,想要拍一部觀眾喜歡的紀錄片,就要知道觀眾喜歡看什麼。“舌尖2”在播出的過程中,也根據觀眾對美食的訴求做了調整。從目前的反饋看,似乎觀眾對美食的期待更高,那麼如果設計時就多加入一些美食的鏡頭,問題還會存在嗎?這種估算的結論很難下,因為”舌尖“的魅力就在於美食與人文的結合。現在觀眾對”舌尖“的吐槽,很難說不是因為“舌尖”的關注度所造成的高期望值。據透露,目前“舌尖3”已經在籌劃中,“舌尖3”應該走一個怎樣的路線,倒是不妨更廣泛地聽聽觀眾意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