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唯眾產品:做視頻行業的“無印良品”
《視聽界》:從財經類節目《波士堂》到人文類節目《開講啦》,唯眾在8年的發展過程中如何堅持它的受眾定位?
楊暉:唯眾之所以在目前的市場上有一席之地,很重要的是它堅持了自己的受眾定位或者說市場定位。我有一個“圓規理論”,圓點就是我們為誰服務,這一點我們界定得很清楚,就是為年輕的、都市的、白領的、中產階層乃至精英服務,我們定位在“中眾”,而不是“大眾”或是“小眾”。我們永遠從年輕人出發,因為年輕人的需求代表未來,而且年輕人的需求是最敏感的,代表市場最前端、最敏銳的觸角。8年來,唯眾的產品已經形成四大矩陣,我可以將它畫出來,這個是圓點,用我們的能力和未來的潛力設定一個最大的半徑,然后畫一個圓,再用一個坐標將這個圓切成四份,這四份就是唯眾的產品線:大財經、大文化、大生活、大綜藝。
唯眾節目有鮮明的“唯眾氣質”,不管做什麼,都有自己鮮明的態度和明確的受眾定位。我們特別擅長將嚴肅的元素解構,隻將內核保留,但外在的形式都讓人覺得輕鬆、耐看,有輕娛樂氣質。唯眾嘗試在大家覺得很嚴肅、不可以突破的領域做創新,比如大財經中出現了《波士堂》、《上班這點事》、《誰來一起午餐》﹔大文化中出現了《開講啦》、《青年中國說》、《大聲說》,將那些高高在上的思想用接地氣的方式呈現,但是絕對正能量。唯眾對自己的受眾群體很負責任。對中產階級而言,他對自己是有要求也是有底線的﹔對年輕人來講,他們需要正能量來激發,但這幫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很挑剔,你很難征服他。我們要做視頻行業的“無印良品”,因為在“無印良品”的店裡面,從睡衣到外套,從筷子到拖鞋,從書到杯子,你的生活所需應有盡有,且朴素簡單,質地良好,體現了材質本身的魅力。同樣的,唯眾也在為它的受眾群體、目標市場提供全方位的解決方案。關於大生活,受眾的喜怒哀樂、生活健康,就是我關心的,所以我們做旅游類、生活時尚類、理財類、情感類的節目。關於大綜藝,今年我們做了《你正常嗎》,如果按照以往的節目制作方向,這個節目很可能會歸為大文化一類,請一幫名嘴來點評90后的生活方式、行為范式和價值觀念等等,但我們顛覆了這種思維慣性,通過純粹的網絡調查方式,拐了一個彎,把它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綜藝節目。我們將社會調查、數據調查成功轉變成綜藝節目的重要元素。在今天的熒屏綜藝戰打得一塌糊涂的時候,唯眾用不同的角度和對綜藝不同的理解,對綜藝節目的題材和形態進行了升級和創新探索。
《視聽界》:唯眾的節目制作團隊由剛起步時的精煉到如今日益強大,如何進行人員的專業化分工?
楊暉:這個要看具體情況:一看題材,二看節目規模。一些大型節目,比如《愛拼才會贏》這樣的創業真人秀節目,就會做一些專業化的垂直分工,跟所有的真人秀團隊一樣,有故事組、選手組、技術組等。有些中小型節目就不是垂直分工,而是全線拉通。唯眾最大的特點是閉環生產鏈,我們所有的組織結構都是生產導向的。我們沒有節目部,而是產品部,我們的節目總監就是產品總監。我們將節目看作產品,將制片人看作產品經理。我們從概念先導開始,讓每個業務的角色定位更符合市場行為,在機構的設置上盡量“去電視台化”。我們不是一個單一的生產團隊在作戰,我們的研發車間、視覺包裝車間、市場推廣車間、運營銷售車間都在為同一個節目一起協同運作,所有的部門都是打通的。我們的公司就是一個大的變形金剛,當大大小小的項目運作的時候,就變成了大小不一的變形金剛,每個都是四輪驅動。比如《青年中國說》開播要做宣傳,節目部門就不用操心了,推廣部門會用他們的方式去理解節目,隻需要節目部門交素材即可。宣傳片、節目包裝、制作由視覺中心、后期中心制作,這邊做運營上的補充和支持,那邊的推廣已經熱火朝天。
很多人認為唯眾是個單一的節目制作公司,實際上,論壇、活動、互聯網營銷、整合傳播營銷都是我們的業務。我們把所有的部門從成本中心變成利潤中心,后期中心可以對外接不同公司、不同電視台的活兒﹔視覺中心不僅為我們的節目包裝,也為別人的節目做服務﹔銷售部門也承接獨立的論壇、地面的活動、路演,新媒體中心的整合傳播部門可以做不同項目的整合傳播業務,每個部門都是一個小變形金剛,都可以做貢獻。內部整合協調能力強,這是我們的優勢。
四、市場探索:商業模式的互聯網化
《視聽界》:電視節目已進入大制作、大手筆、大綜藝的大片化時代,唯眾是否會跟隨這股市場潮流?
楊暉:會。電視節目大片化証明這個市場能夠承載更多的資金流向,這是市場蓬勃發展的前兆,當然其中會有很多的泡沫,是不是一定需要這麼多錢,是不是好的節目非得用錢來砸,是不是花了錢就一定有用,是不是都花得起這個錢……這些都是問題。不過,任何合理的東西都伴隨著花哨的前奏出現。這種現象在2015年仍然會持續一段時間,2016年可能會逐漸回歸理性。其實唯眾不是后知后覺,而是我們覺得這種現象不會長久,胡亂跟風反而亂了自己的心性,回不到自己的平常心態。平常心很重要。但我為什麼又說唯眾會跟呢?因為我們已經選准了項目。第一,它確實要花那麼多制作成本﹔第二,我覺得作為一家有實力的公司,應該參與這個競爭。唯眾已經准備好了。但稍微有點不同是,唯眾經歷了8年的發展,有扎實的基礎,它想得很清楚,大財經、大文化是它的基礎,大生活和大綜藝是它即將積極推進和開拓的領域,從這個角度來講,隻要大生活和大綜藝有了突破之后,大財經和大文化作為底氣和基礎,優勢就會更加凸顯。很多節目制作公司,可能今天這個節目火了,明天這個節目不火了,唯眾不想這樣,它有非常夯實的管理制度以及企業文化做后盾。“一劇兩星”政策對於我們這樣的公司是利好。周間的電視熒屏將空出大量版面,而電視台將大量資金投向周末綜藝檔,周間就需要成本不高但是品質有保証的節目。況且娛樂節目太多,一是政策不允許,二是太膩了,唯眾的大財經、大文化節目的優勢也會進一步凸顯。
《視聽界》:在電視產業發展迅速的今天,強項並不是唯一的選擇,許多電視節目制作公司都在謀求多元化發展。唯眾是否也有向電視節目之外的領域探索的嘗試?
楊暉:強項即競爭優勢,是一種博弈,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跟不同的對手比,會有不同的優勢。我覺得強項這個詞本身就是個假象,因為它是相對的,也是動態的,並不是抓在手裡不會變的東西。所以哪怕是你擅長的東西,也未必永遠是優勢。唯眾一直在做積極的探索,從2008、2009年率先向互聯網視頻節目進軍,再到做創業真人秀節目,將來我們會嘗試一些眾籌化的創業項目﹔做生活時尚類節目,向電商和社群靠攏﹔做綜藝節目,向游戲靠攏。可以概括為,唯眾向視頻節目之外最重要的探索就是互聯網化。除了產品思維、合作對象的互聯網化,更重要的是商業模式的互聯網化。跟有互聯網基因的公司探索一條共同發展的路,打造產業鏈,將產品價值最大化。如何整合我們擅長的產品,將形成品牌的產品價值最大化,是我們一直在嘗試的。未來,唯眾是一個互聯網化的內容供應商。我一直講“去電視台化”,這個“去電視台化”不是不跟電視台合作,是去掉那些長期服務電視台的思維慣性。學會清空,才會有新的東西進來。
《視聽界》:唯眾目前的盈利模式有哪些?
楊暉:除了節目制作、廣告銷售、線下活動之外,整合營銷已經佔到一定的比例,產品產業鏈的打造是方向。我們強調客戶導向,但並不意味著一切唯客戶馬首是瞻,而是我們要從一個隻會生產產品的內容供應商,回到服務的概念上來,做一個基於優質視頻產品的全媒體運營商。許多“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領域是我們未來更大的指望。
《視聽界》:唯眾是否有上市打算?
楊暉:對我來講,上市也好,不上市也好,自己的實力最重要。上市是為了走得更好,如果不上市也能走得很健康的話,其實是一樣的。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外界對公司的期望不一樣,我希望能順勢而為,水到渠成。
《視聽界》:就是您說的平常心?
楊暉:是,欲速則不達,要用這樣的心態把事情做到更好。
后記
曾經有媒體用“精致”來形容楊暉與她的唯眾節目,的確,這是一位充滿質感的女人,她對待節目猶如對待自己的外貌,精描細繪,精雕細琢。在喧囂浮躁、娛樂至上的行業裡堅守節目品質、堅持人文氣質、堅定受眾定位,如此感性的背后,是楊暉理性的人生態度。
楊暉有過湖南衛視11年的工作經歷,作為早期一批從體制內跳出的電視人,楊暉勇氣可嘉﹔2006年她隻身一人來到上海創辦唯眾,除了勇氣,更多的是她的堅韌﹔8年來,唯眾從一個工作間發展到容納200人的七層大樓,靠的是楊暉對節目與市場的准確理解與清晰判斷。
80分鐘的訪談,楊暉對於我們的每一個提問皆是信手拈來,不假思索。她思維敏捷、邏輯清晰,而且語速極快,單位時間裡反饋給我們最大的信息量。讀過MBA、獲得影視學博士學位、有過湖南衛視和海外媒體從業經驗的楊暉,能夠將節目與市場做最大程度的結合,“七巧板理論”、“TV2.0”、“圓規理論”,楊暉將基於自身經歷和實踐的心得體會提煉成一個個可供借鑒的概念。
前不久,台灣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主辦的“第12屆華人企業領袖遠見高峰會”頒發了三個獎給四個人,“2014遠見終生成就獎”頒給了馬英九的老師陳長文律師﹔“2014遠見卓越創業獎”頒給了兩位企業家,楊暉是其中一位,成為中國大陸唯一的獲獎者﹔“2014遠見杰出人物獎”則給了龍應台。楊暉拿過很多傳媒界的獎,但作為一個傳媒企業,從社會全行業的企業中脫穎而出,楊暉很是意外。這不僅僅是對她個人,更是對一家民營媒體公司最大的嘉獎和鼓勵。“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她說,創業沒有個人英雄,“創業是一個人的夢想捆綁一群人的夢想”。楊暉帶領她的團隊,憑借著對於原創的堅持與品質的堅守,從衛視走向央視,直至更大的舞台。
8年來,唯眾走得很穩,說明它想得很明白,它篤定它要什麼,它清楚自己的定位,理解自己的受眾,明白自己擅長的領域,不盲目,不從眾,不激進,一顆平常心,一步一個腳印,沿著自己的軌跡一路向前。(作者單位:江蘇《視聽界》雜志社)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