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4年第6期

從重“量”到重“質”——

專訪華誼兄弟電視劇事業部總裁楊善朴

趙秋杰

2014年12月12日10:49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向楊善朴先生發出專訪的短信邀約,幾分鐘后就收到他的爽快應答:“明天上午十點半在公司。”瞬間讓我感受到這位華誼電視劇掌門人的雷厲風行。次日在北京豐聯廣場8層華誼兄弟辦公室見到他時,他面孔和善,衣著鮮亮。在電視圈打拼近20年,他對於每一個提問都能侃侃而談。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一劇兩星”新政出台之后,並沒有對華誼兄弟產生過大的影響。華誼兄弟兩年前就開始反思中國電視劇行業存在的問題,並重新進行戰略規劃,減產提質。對影視產業動態及發展的准確把控,是民營影視企業大佬的重要素質。通過對華誼電視劇業務板塊戰略以及制片人工作制等方面的解讀,我們能看到民營影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的嚴謹姿態。

楊善朴,1955 年生人。畢業於沈陽音樂學院作曲系,曾任職於遼寧省文聯、國家廣電部。1995年開始從事電視劇的投資制作,2008年加盟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擔任華誼兄弟電視劇事業部總裁,主要負責華誼電視劇管理工作,致力於整合資源建立電視劇事業部的整體運營。曾獲中國流行音樂十年成就獎、中國最佳制片人獎。主要作品:《琉璃廠傳奇》、《末代皇妃》、《京華煙雲》、《天下兄弟》、《黑玫瑰》、《我的兒子是奇葩》等。

“我們慶幸生活在國家的發展過程中,給了我們為受眾提供好產品的機會。”

《視聽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一劇兩星”新政出台后,一批正在籌備的新劇紛紛下馬,新政對於電視劇制片方而言,具體影響是什麼?

楊善朴:“一劇兩星”從行業角度來講,我認為是必然趨勢,甚至有可能發展成“一劇一星”。沒有哪個國家有幾個電視台同播一部劇的現象,隻有在中國,曾經出現過幾乎所有電視台播一部戲的情況。從行業發展現狀來講,我國的電視台太多了,制作公司也太多了,“一劇兩星”我本人是歡迎的。當然,新政的出台,自然會對市場操作、制作投資的慣性產生一個階段的影響。在“一劇兩星”新政下,每個公司對市場變量的解讀都是不一樣的。無論是電視台也好,公司也好,都有其不同的訴求,但是在不斷變化的市場面前,每個電視台、公司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民營影視公司為了上市,肯定要有一定的規模和業績,上市以后,又要兌現對股民的承諾,保持每年30%的業績增長,在這樣的壓力下,公司唯一的行動方向就是要完成業績,所以,華誼曾經一年拍了不止15部電視劇。但我們兩年前開始反思這個問題,電視劇年產量變高,質量未必高。所以我們重新做了規劃:提高投資門檻以及投拍標准,盡量量化投拍項目的標准,達到標准才能統一開機。去年我們隻拍了一部《我的兒子是奇葩》,播出效果還不錯,華誼這麼大體量的公司,一年隻拍一部電視劇並不容易。而今年到現在為止,我們隻拍了三部劇,可能到年底也不會超過五部劇。先把產量減下來,把質量提上去,制作公司隻有沉下心來抓產品質量,才有可能有創新的機會。“一劇兩星”政策恰恰暗合了華誼兩年前的這個思路。制作方不要盲目請大牌演員、大編劇、大導演,潛心做好每一個劇本,研究好每一個題材,促進電視劇文本水准的提高,這是“一劇兩星”政策對電視劇行業潛在的積極意義。“一劇兩星”政策實施一年以后,可能電視劇制作陣容都不會比以前大,但內在的容量、吸引觀眾的能力會更強。

《視聽界》:今年上半年以《繼承者們》、《來自星星的你》為代表的韓劇大熱,帶動“韓流”卷土重來。與韓劇2013年1320集左右的年產量相比,國產劇15000集的年產量顯得土豪范十足,但近半電視劇無處可播,成本浪費現象嚴重。另外,同一題材的電視劇被反復拍攝……您如何看待國產劇行業目前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

楊善朴:我很喜歡 “更深層次的原因”這個問題。我認為有兩個深層原因:第一,行業門檻太低。韓國主流的制作公司10家,次主流的不到20家,總共不到30家制作公司,而中國卻有6000家民營影視制作公司,從數字上來看,這就是問題。第二,熱錢涌入過多。2009年,華誼上市,5年前公司最缺的是錢,現在不是。華誼上市以后,拉動了資本層面對文化產業的信心,一下子進來了800個億。影視行業投資門檻低、周期短,與資金的訴求一拍即合。各路資金紛紛涌入影視劇制作領域,造就了浮躁的電視市場。一個好的編劇、導演,一年寫一部、拍一部40集的電視劇,都是很難的。計算一下,如果導演協會150個成員,每人一年拍40集,總共6000集,而現在國產劇年產量15000集,還有9000集誰拍的?這就是問題,每年拍一部已經很難了,現在卻是拍三部的量。近三年是中國電視劇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三年,卻是好作品出產率最低的三年。跟風劇也是在這個市場環境下出現的,不需要潛心創作,哪個劇火了,大家都那樣拍,我也照著路子拍,根本不用想。盡管如此,也不乏好作品出現,隻要是好作品,主創、制作公司一定是沉下心來生產這部作品的,比如《甄嬛傳》、《大丈夫》。

反觀韓國,編劇一兩年寫一部劇本,沒有一個編劇抓著3個項目寫。韓國節目展沒有嘈雜的吵鬧聲,大家都在交流想法、介紹項目,我國的節目展卻是片花亂放、現場喧鬧,從這樣一個細節可以映射出韓國的影視產業環境是安靜的,而我們的產業環境是浮躁的、非專業的。所以,國產劇短期內應該想辦法與韓劇看齊。但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我國受眾的審美能力與發達國家觀眾相距甚遠。中國畢竟是發展中國家,民眾連小康生活還沒全面達到,子女教育問題、醫療問題、養老問題、交通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壓得他們氣喘吁吁,而電視的主要受眾都集中於這個層面,他們對電視劇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娛樂意識與發達國家觀眾的差距可能有50年到100年。但這不是我們的悲哀,這是事實,看清事實之后才能考慮如何做電視劇。我們慶幸生活在國家的發展過程中,給了我們為受眾提供好產品的機會。

《視聽界》:我國電視劇產業已經市場化,但大部分民營企業規模不大,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楊善朴:這可能是市場中的一個誤區,其實民營影視企業的規模並不需要很大。根據電視劇的生產規律,電視劇制作公司規模都不會太大,因為電視劇生產規律特殊,一個產品做完之后從頭再來。為什麼二十年前國有的電視劇制作中心難以為繼?第一是體制的限制,第二是人才相對封閉。甲完成一個大作,未見得能完成第二個大作,可是也許乙能完成,但乙卻不在甲所在的公司,這是電視劇的生產特性造成的。沒有一個制片人是常勝將軍,他們都有各自的特點、專攻方向,很少有制片公司什麼類型的戲都能做,所以要整合社會資源,這就是民營公司的優點。民營影視制作公司不需要多大的規模,現在投資都可以以基金、貸款的形式完成。但事實上,目前市場上規模較大的影視公司還是挺多的,如華誼、華策、光線、華錄百納等,規模都不算小。

“華誼電視劇有一個口號——我們追求每一部劇都能深入人心。隻要做到深入人心,我們就投拍。”

《視聽界》:明顯感受到,目前電視熒屏上,婚戀、婆媳題材的電視劇數量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以抗戰、警探、兄弟情為代表的“硬漢”題材電視劇增多。您如何看待電視劇熱門題材的變化?

楊善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電視劇的總量、范圍、比例、題材等方面都作出了相關規定,因此國產劇的題材相對偏窄。但從華誼角度看,我們不怕電視劇題材窄,因為在現有的、允許的題材范圍內,我們依然沒有做好。從題材上分,電視劇可以分出十多種,但從產品類型上分,無非就是兩三種,如情感戲、動作戲,喜劇也可以算是一種特殊的類型。情感戲的特質是體驗型的,讓觀眾感同身受,看到有過的生活、認同的生活、幻想的生活﹔動作戲是釋放型的,強調感官上的刺激,真正的動作戲在電視熒屏上很難做好,於是演化成古裝武打劇、警匪劇、抗戰劇,都是動作戲的表現形態。七八年前,行業裡就有人說,“中國是電視劇大國,但不是電視劇強國。”我們到了有足夠產量的時候,是時候思考如何做得更專業。在量變到質變的關口上,能不能實現質變,決定了你的公司有沒有價值。

《視聽界》:華誼有沒有對電視劇市場進行考察,下一步會看重什麼類型的電視劇?

楊善朴:華誼在五年前就設立了調研部,我們一直在做市場分析,以市場研究的數據來指導我們投拍的方向,不了解市場發展趨勢,肯定沒有生存的機會。從調研的方向來講,華誼不局限於哪種類型的電視劇,也沒有對任何題材有專門的喜好度,任何一種類型我們都可以投拍。但是我們制定了產品的投拍標准,這是最關鍵的,如果不制定標准,那拍出精品劇的可能性都沒有。華誼電視劇有一個口號——我們追求每一部劇都能深入人心。隻要做到深入人心,我們就投拍。至少未來三年,我們的策略是這樣的。

《視聽界》:您如何概括今年以來華誼電視劇的表現?

楊善朴:今年我們完成了內部戰略、制作標准的調整,這是在市場上看不到的。今年播出的戲應該還是滿意的,跨年時在北京衛視等四家衛視播出了《無賊》﹔3月在安徽衛視等四家衛視播出了《我的兒子是奇葩》﹔“兩會”期間在央視播出了兩岸題材電視劇《原鄉》,影響頗大﹔4月播出了《秀秀的男人》。從播出的幾部劇來看總體令人滿意,整體水准比以往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今年已經開拍《夫妻那些事》的第二部——《還是夫妻》,從完成片來看,達到了較高水平。已經殺青的《五鼠鬧東京》、《小爸媽》都達到了我們投資制作的標准,應該在明年的電視劇市場有較好的收視份額。經過兩年的戰略調整,華誼電視劇可能在明年顯現出的整體情況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電視劇產業的調整需要一個過程,未來三年,華誼的電視劇產品肯定越來越有影響力,這也是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

“制片人相當於項目經理,好的經理能把錢玩得轉,而不是把錢花完了賺不回來。在中國,優秀的制片人寥寥無幾。”

《視聽界》:華誼的制片人工作室制度是業界其他公司模仿的對象,是什麼吸引這些制片人留下來的?

楊善朴:華誼的制片人工作室模式在業內是一種模式創新,坦率講,經過五六年時間,我們也發現了這個模式的不足,所以華誼這兩年的調整重點就是在模式基礎上,整合內部結構,進行管理升級。從個人利益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獎懲分明,但更重要的是華誼文化,讓身處這個文化中的每個制片人有高度的責任心和榮譽感。

《視聽界》:您覺得一個優秀的電視劇制片人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楊善朴:制片人應該具備的素質我認為有以下幾點:一是產品的開發能力,既要有敏銳度又要對題材有一定的把握能力﹔二是對制作的控制能力﹔三是對市場的熟悉度,這與第一點是關聯的,對題材的敏銳度是建立在對市場的了解之上的﹔四是資源的積累,任何一個好的制作公司、制片人都有和大牌編劇、大牌導演、大牌演員合作的經歷,或是有小牌編劇、小牌導演、小牌演員陪著他們一起成長成熟的經歷,資源豐富,才能選擇恰當的人選來完成某個產品﹔五是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尤其是失敗的經驗。但華誼對制片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要求,一個好的制片人應該是一個好的經理,現在每個項目都是幾千萬甚至近億元的投資,制片人相當於項目經理,好的經理能把錢玩得轉,而不是把錢花完了賺不回來。在中國,優秀的制片人寥寥無幾。

《視聽界》:在制片人方面,華誼是否有新人培育和激勵機制?

楊善朴:我們沒有專門的新人培育機制,我們採取的方法是不斷挖掘發現新的人才。華誼現在有些劇就是年輕的制片人做的,甚或不是制片人,我們也在鼓勵他們走入這個行當。我們在實踐中一點點提拔新人,不斷給新人實踐的機會。

“電視劇進入網絡會演化成什麼樣子?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一直在研究。”

《視聽界》:多屏時代,網絡視頻的優勢顯而易見,但對傳統電視媒體而言,毫無疑問是一次“叫板”,電視劇不再隻有電視台這單一的播出渠道。在多屏時代背景下,導演的口味隨著受眾的口味變化,電視劇的營銷手法更是要變。華誼如何進行新媒體時代的電視劇板塊的戰略布局?

楊善朴:2011年,華誼內部的調研報告分析出,新媒體在五年后將成為內容輸出的第二戰場,於是華誼那時建立了新媒體部,不僅向新媒體輸送內容產品,同時研究新媒體的產品特征,在新媒體板塊投入的力度很大。2011年以前,新媒體年度廣告總額還在二三十億左右,當時我認為五年后新媒體的廣告能夠達到200億或突破200億,必須建立在這樣的經濟基礎之上才有可能對廣告總額為五六百億的傳統媒體形成挑戰。目前看來當時的評估是准確的,到今年為止新媒體的廣告總額還沒有到200億。

由於華誼的制作隊伍基本上是做傳統媒體的,所以我們分化出一個團隊主要做新媒體內容,今年底開始實施,明年華誼電視劇將在新媒體內容輸出方面進行重點布局。對於一個新的傳播介質,必須提供符合其傳播平台特質的產品。能在新媒體平台受追捧的內容不是從傳統媒體照搬過去的,而是要深入研究平台特性以后才能拿出適合的產品。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開播了第一部電視劇。電視劇發展初期大多是單本劇、兩集劇、四集劇、八集劇。當時的電視劇形態是照著電影做的,后來才發現電視劇和電影的藝術樣式不是一回事兒,電視劇才發展成現在的樣子。反觀當下,將傳統電視媒體上播放的電視劇直接輸出到網絡平台並不合適,只是現在適合新媒體傳播的電視劇並不多,所以網民看看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如同當時電影進入電視台促進電視劇的演化一般,電視劇進入網絡會演化成什麼樣子?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一直在研究。(作者單位:江蘇《視聽界》雜志社)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