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急剧的社会结构转型,种种政治表达和利益维护活动增多,公民维权意识的越来越强。网络媒体赋予了公民们更强大的话语权,基于网络媒体形成的自由、开放、互动式公共话语空间为权利受侵犯者提供了成本低廉的维权新战场。网络的不断普及,微博的广泛应用,使得微博维权能极大程度上代表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维权。本文将着力于通过“罗永浩与西门子”微博维权这一个体事件,阐明构建于新媒体之上的维权新渠道的成因,反思微博维权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传统媒体在此类维权事件的推进与传播中可以扮演的角色。
【关键词】新媒体 微博 维权
【正文】
一、 导言
近年来,伴随着急剧的社会结构转型,我国新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认同群体也随之产生,社会行动者的种种政治表达和利益维护活动增多[1]。维权意识的觉醒是社会趋向现代化的标识之一,这一趋势令人不禁思考,新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新兴传播形态,为这些现代行为(Modern Behavior)[2]的完成做出了哪些贡献?
由CNNIC在2011年10月发布的《互联网发展信息与动态》可知,截至2011年10月,中国网民规模预计为5.0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37.4%①。随着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攀升,我们不难发现借由网络媒体这一新媒体形态来维护个人权利的案例层出不穷,网络媒体在公民维权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现实的公共话语空间中难以“发声”的普通公民被网络媒体赋予了话语权,经由相同的维权话题聚集在一起,形成了自由、开放、互动式的公共话语空间,带着相同的维权诉求交流各自想法与意见,主要通过群体的舆论施压使个体的权利得到维护。
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暴涨到1.95亿,半年新增微博用户1.32亿人,增长率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②。近几个月来,微博在多起公共事件的播发,跟进,深度挖掘等方面的出色表现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微博应用在短期内的爆发式普及,但微博本身低门槛参与,信息高度碎片化,互动式、裂变式传播等特性,保证了在更“新”的网络应用取代微博之前微博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也保证了一定时间内微博领先于其它网络应用的使用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