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从参与式传播角度对《创新的扩散》的再思考【2】--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从参与式传播角度对《创新的扩散》的再思考【2】

——以“微博打拐”的创新扩散实践为例

于茜

2013年04月12日13:40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3、创新扩散研究的现状

通过在大众传播领域的学术数据库输入关键词“创新扩散”,搜集到近年来发表于国内外大众传播学术领域权威期刊中“创新扩散”的相关研究论文共10余篇,分析这些论文的研究内容,发现“创新扩散”的研究现状为:

(1)创新扩散理论在中国农村、欠发达地区推广新技术和新知识的适用性研究。学者王锡苓、段京肃、李惠明以创新扩散研究中的重要部分“组织中的创新过程”为理论框架,将金塔县网络信息服务中心及其遍布各乡镇的村级信息点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组织,分析其性质及其借助《经济信息导报》推广农业信息的具体做法,农民对这一创新扩散的接收和评估,探讨这一模式对该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学者段鹏在2005年10月到12月间通过对中欧天然林保护项目实施地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天然林管理项目的推广工作是传播学中“创新扩散”理论的一个有力诠释。他认为运用创新扩散理论对天保工程的宣传推广活动进行分析,将对整个项目,乃至未来类似新技术、新观点、新知识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推广带来有力的帮助。 学者孙信茹从传播人类学的角度出发,采用民族志研究方法,以云南箐口哈尼族村寨为例,描述在最近五年左右的时间里,该村落的手机普及和发展情况。 研究发现,哈尼族村寨在社区自身的发展,当地人与外界的接触及流动性快速增加等因素影响了手机这种新通讯技术在该村寨的普及和扩散。

(2)创新扩散理论在互联网或宽带技术在不同国家、地区的扩散现状中的研究。学者祝建华、何舟在2000年的“全球互联网研究”计划中,以创新扩散理论为框架,描述、预测及解释互联网在香港、北京和广州的普及现状及前景。同时也运用创新扩散理论检测了一国两制的中国社会中不同地区对互联网的使用程度,并且借此以推进中国互联网研究的精确化与理论化。 香港城市大学英文与传播系博士生周裕琼以“组织内的创新扩散”为理论框架,考察互联网新技术在新闻业组织内部的成员中获得采纳的过程,发现组织因素对被动采纳者的作用更大,而心理和人口因素则对主动采纳者影响显著。 美国学者Sangwon Lee, Justin S. Brown, Seonmi Lee通过对2001-2008年间来自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中国家(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固定宽带采用数据的分析,发现宽带技术提供平台的竞争,用户收入,用户受教育程度与固定宽带技术与扩散呈现正相关。

(3)创新扩散理论在华文报纸对外传播策略中的研究。学者许燕借助《新民晚报》海外版的十年历史,总结该报纸创造性地适应环境的创新扩散方式和生存经验,发现“自发的非商业化模式”,“出于生存意愿的商业化模式”,“处于对外宣传需要的政党报模式”影响着华文报纸对外的扩散。

(4)对经典创新扩散理论的拓展研究。学者祝建华与何舟以京、穗、港三地民众互联网调查数据为基础,整合创新扩散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推导并验证了心理变量对个人互联网采纳的影响,拓展了创新扩散理论中心理变量影响采纳者做出决定方面的研究。学者韩鸿结合近年来国际发展传播学研究与实践的热点,提出“正态偏差方法”(Positive Deviance approach)在继承经典创新扩散理论的基础上,从另一向度拓展了经典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视野和实践空间,认为相比于创新扩散理论更使用于技术创新领域,正态偏差策略更适合于个人或组织行为的变革。 学者丁汉青以“豆瓣网”中的意见领袖对于话题的扩散为例研究SNS网络空间中意见领袖在意见扩散和接受上的特征,发现SNS网络空间中意见领袖之意见的扩散与接受不同于创新扩散的“倒 U”,而是呈现“长尾”状。

综上关于“创新扩散”的研究现状所述,基于农村社会学的创新扩散研究在扩散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关于互联网的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创新扩散研究正在彰显其活力。除此,结合现实媒介环境所产生的传播理论也拓展了经典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视野。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