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中国报业》>>2014年·第1期

从“我报道”看公民新闻专业化传播

黄作敏

2014年01月23日15:07    来源:中国报业    手机看新闻

“想要成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公民记者’吗?拿出手机,下载‘我报道’客户端,发送图片、视频或文字——就这么简单。” 2013年6月17日,新华社正式推出“我报道”手机客户端,鼓励公民记者从新闻现场报料。有着80多年历史的中国国家通讯社,为公民新闻提供官方传播平台,将“草根声音”融入专业传播,具有重大意义。

公民新闻是指公民作为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将所闻、所见、所感,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传送给大众,在一定范围内完成新闻的生产和传播。

公民新闻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新闻界为应对“公众对公共事务日益冷漠、对新闻媒体不信任”现象而产生的一种运作模式,随着web2.0概念的兴起而传入国内。

2007年的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独立博客周曙光以“公民记者”的身份高调亮相,公民记者和公民新闻开始成为热点话题被研究者关注,关于公民记者的讨论进入公众视野。

此后的每次突发新闻事件现场,都有公民记者的身影,并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是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市民的视角与播报更能得到网友的认同与追捧。在温州“7·23”动车事故中,号称“温州航拍第一人”的陈斌飞到空中,拍下了动车事故的现场照片,这一民间自发的报道行为震撼了媒体界。

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普及,公民新闻迅速走向大众,当下也被普遍认为进入了“人人皆记者”的时代。

公民新闻专业化运营的探索

公民新闻进入国内以来,一度被视为传统新闻模式的颠覆者。在新华社“我报道”客户端上线之前,国内有一批新闻网站在探索公民新闻的栏目化运营和专业化传播。比较典型的有温州网的“草根新闻”和南京龙虎网的“我新闻”平台。

温州网的“草根新闻”发轫于2005年的台风报道。当时web2.0概念刚刚流行,“参与式”架构成为热点。当年7月17日,台风“海棠”袭击温州,在持续72小时的网络互动直播中,温州网积极调动全市网友参与台风播报,让网民播报各自所处位置的最新实况。

这次由公民记者担纲主体报道的网络直播,先后有上万网民参与。直播报道不但在网民中产生了较大影响,也得到了温州防汛指挥部的肯定。此后,温州网开设“草根播报”频道,专门刊发来自于公民记者的各类报道。“草根播报”定位为“以网民视角报道新闻,以草根方式参与社会热点”,设有“YOU新闻”、“YOU评论”等栏目。温州网还公开招募网友组建“公民记者团”,通过议程设置和活动组织,开展公民新闻主题报道,取得了不错的成效。2012年,“草根播报”创新公民新闻现场报道模式,推出以直播为特点的“在场”栏目,组织公民记者参与网络监督、现场体验等报道活动。

公民新闻专业化传播的意义

“公民新闻”是非专业性的“参与式新闻”,强调的是“在场感”,所传播的内容多为传播者亲历,相对鲜活,因此广受欢迎。

但是公民新闻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固有的问题。一是缺乏媒介专业素质的公民记者,在新闻信息生产时不够深入。虽然有观点认为,每个人都自发留意身边事件,将之记录并报道就能以不同角度还原新闻现场实况,但身为记者,采访技巧、新闻操守等都是必须拥有的。二是大多数公民记者的观点、角度和视野都较为单一,也有可能让个人情绪掩盖真相。特别是在突发公共舆情事件中,公民记者在已有既定立场的情况下,观点或会存在偏见和不全面。另外,公民新闻抹黑他人的不实报道也不鲜见,有时甚至还可能演变成维护个人利益的工具。

公民新闻的兴起,一方面,给媒体新闻的生产和传播带来勃勃生机,正如新华社在报道中所说:原汁原味地展示思想碰撞和意见交锋,捕捉新闻背后有趣的细节,让“我”随时随地“看中国、知中国、报中国”;另一方面,如果对公民新闻不加引导,不纳入专业的传播管理,不进行必要的议程设置,任其自由发展自由繁荣,就有可能破坏正常的媒体传播生态。

因此,面对公民新闻的快速发展和公民记者参与社会传播的巨大热情,建立专门的公民新闻传播平台,让公民新闻回归“公民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而做新闻”的理念,具有现实意义。像新华社这样,鼓励“公民记者”从新闻现场报料,同时发挥新华社专业采编能力和遍布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传播网络,将“草根声音”融入专业传播,其意义显而易见。

公民新闻专业化传播的成效体现

新闻网站为公民新闻开设专门的频道,组建公民记者队伍,乃至研发专门的公民记者客户端,其成效究竟如何体现?

分析新华社“我报道”客户端的功能和内容架构,不难发现,其主要亮点是突出用户参与,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新闻报道的生产者,充分发挥网络互动传播的优势。公民记者播报模式,将激发网民参与新闻报道的热情,使新华社的报道更具亲和力。

公民新闻专业化运营,一是能拉近与传播对象的距离。“我报道”颠覆了新华社以往固有的报道模式,以群众视角报道群众关心的事,使网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为公民新闻带来强大的民间传播效果;二是能规范化运作,构筑公民记者互动交流的平台。“我报道”客户端分四个栏目:我来报料、我在现场、我来解读、我的观点,整个运作程序合理规范;三是“我报道”向所有终端用户开放点题定制服务,通过这一途径,将群众亟待解决的紧急事件和投诉信息实时反馈到新华社,成为调遣新华社驻各地记者的“指挥棒”,有效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

公民新闻专业化传播的运营策略

公民新闻运营和传统新闻栏目运作有何不同呢?结合温州网“草根播报”栏目多年的运营经验,可以梳理出公民新闻未来的发展策略。

1. 开设公民新闻频道。譬如新华社的“我报道”、温州网的“草根播报”、南京龙虎网的“我新闻”等。频道化运营公民新闻,既便于加强对公民新闻的审核把关,也有利于媒体品牌建设。

2. 打造“签约”公民记者群体。有了平台,必须有核心的用户群体。公民新闻频道运营的基础是聚集一批骨干记者队伍,并对这一群体进行有效管理。当然,适当提高公民记者的门槛、促进公民记者队伍良性发展也非常重要。

3. 设置议程和组织活动。活动策划和议程设置是公民新闻频道运作的“重头戏”,通过策划一个选题、组织一场活动,让公民记者根据媒体的需求去采写新闻,参与互动。活动可以分为:

节日类:在大的节日来临时,可以组织公民记者播报各自的度假经历,也可发布一些路况信息、景点图片等能引起关注的实时资讯。

事件类:在特殊事件如突发新闻现场、特殊极端天气中,让公民记者播报自己身在现场的感受和见闻。这样的细节通常能为主流媒体的大型选题报道提供翔实的、可读性极强的细节。

监督类:可以组织公民记者进行“在场”监督,让公民记者对话新闻当事人,这样既能满足公民记者“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而做新闻”的理想,也可积极推动相关事件的有效解决。

公民新闻专业化传播,是新媒体传播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相信在未来几年,公民新闻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我报道”“草根播报”类栏目将成为媒体发展的推动力量。

(作者:温州网新闻中心主任)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