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报刊广告市场整体延续了2012年以来的下降趋势,中国报业正经历着又一个“寒冬”。广告收入的减少、发行量的下降、年轻读者的流失,意味着报业能提供给受众的服务相当部分已被取代,动态新闻全面“让位于”新媒体就是典型的例子。而中国报业自身存在多年的“小、散、乱”问题,又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报业内部的同行竞争,这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无异于自废武功。
面对如此窘境,中国报业寻求自身变革是当务之急,而解决之道就在于做到“更精干、更精致、更精神”。
“更精干”,即对今天的中国报业进行“瘦身”,以解决报业布局“小、散、乱”的问题。传统媒体部分功能的转移和受众流失,势必导致报业在数量上的减少,这是一种全球性趋势。就中国报业来说,区域内的报纸数量不是太少而是太多,种类重复、资源重置、功能重叠的现象较为严重。同质报纸势必带来同行过度竞争,大大增加了报业成本。但今天报业的竞争不应再是同行竞争,而主要是和新媒体的竞争。削减部分同质化报纸、减少同行竞争,优化区域内报业布局和结构,是报业把握大势、顺势而为的必然选择。报纸数量的减少和结构的调整,即“瘦身”,并不意味着报业的衰退,反而会使其“更精干”,更能凝聚竞争力。上海报业集团调整报刊布局的经验,会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示范效应。
“更精致”,即报业要精准定位受众,更新服务模式,打造专业理念。中国报业不会消亡,消亡的只是陈旧的报道方式和运行模式。如何定位受众,是关系到报业“往哪里走”的战略考虑和生死抉择。今天,报纸的读者对象不再是所有公众,新闻市场更加专业化、分众化。在这样的市场中与新媒体展开竞争,严肃的专业理念、严谨的专业规范、高度的专业水准以及深度解读信息的能力,才是报业无法取代的比较优势。在信息过剩、思想稀缺的互联网时代,转变报业报道的信息模式为解读模式,以“严肃、权威、可信”应对新媒体信息的“短、新、快”,以“深度、深层、深入”应对新媒体的“乱、浅、碎”,进一步加强“深度报道、深入思考、深层解读”的核心竞争力,报业依旧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足够的发展空间。
“更精神”,即不仅指从业者的精神状态,更是对从业者队伍建设的期许。一切因素当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在互联网冲击下,大批报业精英转投新媒体是不争事实;报业变革、报纸合并,引起人心不定甚至队伍涣散也并非言过其实。但公众对报业有需求,对报纸依然有感情,这是报业最珍贵的资源。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公众渴望报业能发挥冷静判断、透彻解读的功能。引导公众全面认识中国、认识世界是报业的责任,也是其大显身手的机遇所在。报业及其从业者应坚信报业的责任与未来,“打起精神”,鼓足勇气,立足现实,呼应时代,制造社会共识,寻求共同底线。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面对广播冲击和电视围攻,报业之所以生命不息,正因其变革不止,报业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就是在与对手的贴身攻防中练就的。今天,受到新媒体强劲挑战的报业,依旧具有无法替代的比较优势,若能继续发扬光大,做到“更精干、更精致、更精神”,那么,报业的未来是值得期许的。这是我对2014年及未来报业所寄的希望。
李良荣,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2006年-2013年)。
专擅新闻学理论、国际传播与新媒体研究,致力于当代中国新闻媒体和世界新闻媒体的发展与改革,著有《新闻学概论》、《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中国传媒业的战略转型》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