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下午,徐行自杀了。
徐行是杭州《都市快报》的副总编辑,去年底刚升职,管着新媒体、文娱等部门,今年才35岁,他是《都市快报》最年轻的副总。
听说徐行自杀的消息,《都市快报》许多员工一夜难眠。微信朋友圈里都是哀叹、悲悼和感慨的文字。有人在微信里说:“快报的人,今晚都在哭。”一位副总特意把同事们叫进办公室,说:“我就想看看大家都好不好。”快报的总编辑朱建,连夜写下题为《伤逝》的微博,语句中充满悲伤与自责。快报的社长、创始人杨星哭了好几场,怎么也无法接受事实。
这是一个媒体界铁铮铮的好汉——
1999年1月1日,《都市快报》创刊。此后6年的时间,徐行从社会记者转型到财经记者,成为快报当时最年轻的编辑部主任,直到成为副总编辑。他曾独家报道过杭州湾的跨海大桥,组织采访过杭州地铁。
他得过很多奖。2007年浙江新闻奖评选时,他编辑的作品《新丰小吃告市民:包子小了》获得专业报、都市报消息类二等奖。2009年度浙江新闻奖和2010年度杭州新闻奖中,徐行代表《都市快报》入选……
他业务能力强,又精力旺盛,每次值完夜班后,他总能在第二天早上9点多到办公室。遇上台风之类的重要报道,身为编委领导的他也和普通记者一样刷微博找料。这样的激情也带动了他的部下。“领导这么拼,其他人能不拼命吗?”
他喜欢关注新媒体动向,但也承认新媒体转型的困难。参加同行的聚会,会与大家畅谈,表达观点,也向同行表决心,说接下来要大力度运营微信公众号和服务号。
正当我们这些媒体人在共同探索转型之路之时,抑郁症却缠上了这条汉子。一个《都市快报》员工在微信里说:徐行有抑郁症。徐行的家人透露,他从今年1月开始,整夜失眠,吃安眠药也没有用。这应该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
许多人包括患者本人都以为,抑郁症只是一种心理疾病,自己想开点,或者找心理医生,就能解决问题。这里头有不少错误认识。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真正认识到抑郁症的残酷性与危害性。据报道,抑郁症已是世界第四大疾病,然而与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相关药物治疗。过于“轻敌”,导致许多抑郁症患者不能得到正确治疗,从而埋下悲剧的伏笔。
财新传媒常务副主编张进曾患有重度抑郁症,他写下了对抑郁症的切身感受。其中第一点是,如果患了抑郁症,要承认现实,面对现实。第二点指出,抑郁症是一种器质性疾病,而非简单的心理问题。他还告诉人们,正常的心理治疗只对轻度抑郁症患者有效,中、重度患者只能先靠药物改善大脑神经递质的失衡。除了告诫抑郁症患者一定要“坚持服药”,他还呼吁“一定要用理智让自己不具备自杀的条件”。因为抑郁症患者中,有着高达30%的自杀率。
回头想想,不仅是抑郁症患者,包括一些患者所在单位、家人和朋友,对这种疾病的认识,都非常不够。这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却没有想到抑郁症患者看待世界、处理问题的不同视角,而这很可能让患者陷入孤立无援之中。
徐行因抑郁症自杀,不仅对快报人,对许多媒体从业人员都产生极大的触动。而实际上,还有不少人因为症状不明显,恐怕连自己都不知道患了抑郁症。近年来,媒体人因抑郁症自杀的消息,也有不少。如《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主编徐怀谦跳楼自杀等。
媒体业原本是一个高压力的工作,从业人员工作紧张、经常熬夜,都是寻常事。这是极易诱发抑郁症的一个成因。由于经常上夜班,部分从业人员除工作外,很少个人交际和兴趣爱好,有些人连家人都难以照顾周全。久而久之,有的人可能因此走进抑郁症的灾区。例如徐行,他在微博上说自己“从小苦命,无父母指导,一路坎坷走来,心酸无人可知”,这可能促使他比别人更发奋努力,自加压力,整个人变得像一根紧绷的弦。
徐行一人肩挑新媒体部门和传统媒体的部门运作,可想而知他的压力有多大。他离世后,许多媒体人在微博、微信上写下“今夜,我们都是抑郁症患者”。这句话,不无悲怆凄凉,道出了媒体人的深深忧伤。
其实,抑郁症并不可怕,用爱的力量,可以让它难以乘虚而入。一旦遭遇上了,只要正确认识,勇于面对,也能够早日走出这阴郁的人生低谷。
纸媒转型是我们这一代新闻人的使命,转型固然重要,但爱家人、爱自己、爱人生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只有照顾好自己和家人,才能积蓄走向未来的力量。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徐行兄,且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