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4年第2期

正能量电视节目的传统与创新

朱益寰

2014年05月21日15:03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一项受众调查显示,一部分受众选择逃离电视,不是因为新媒体的影响,而是无法忍受电视中充斥的车祸、凶杀、灾难、欺诈等血腥画面和负面情绪,转而重新回归书籍寻求心灵的慰藉。

耐人寻味的受众心理诉求,催生出一个热词——正能量。快速变化发展的时代中,人们更需要积极情绪。电视人顺应大势,进行正能量电视节目的制作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今时今日的正能量电视节目,不是之前“正面宣传”的简单翻版,而是内容、形式、思想境界等方面全方位的升级创新。

一、题材内容:传统VS新颖

正能量的内容宣传,我们熟知的传统类型有:

扶危助困类。常见报道有:好心人长期资助孤残儿童、孤寡老人;帮助果农、养殖户销售滞销品;寻人寻亲;无法落户口的孤儿、无钱医治的重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在记者呼吁下得到社会爱心帮助。

见义勇为类。主要是危急救难,紧要关头挺身而出,如火场救人、勇救落水者、突遇盗抢案出手抓歹徒,还有近年来一系列“托举英雄”等。

孝亲尊老类。服侍重病公婆的好媳妇、照顾痴呆小叔子的好嫂子、妻子去世后仍赡养女方父母的好女婿,照顾时间都在二、三十年以上。

敬业爱岗类。在生命最后时刻心系乘客安全、停稳车辆的“最美司机”。

如果说传统的内容抓住了受众“向善”的心理需求,那抓住现代受众另一种普遍存在的“安全焦灼感”,反向进行“消除恐慌感”的报道,是不是一种新颖的正能量传递方式?

Discovery探索频道的《流言终结者》(MythBusters),自2003年9月开播至今,进行了2000多个实验,击破或证实了近千个传言,把“辟谣”做成了Discovery探索频道播出时间最久、收视率最高的常规系列节目。

北京暴雨导致私家车主被困车内无法逃生的惨剧发生之后,开车人充满担忧,这时电视台及时跟进做实验性现场模拟节目,告诉观众什么时候逃生是最佳时机,如果错过时机,平时应在车内放置什么工具,怎样有效击打车窗。及时为社会疏导紧张情绪,也是传递正能量的方法。

再比如,现在健康养生类节目很受欢迎,但有些观众尤其是老年人看多了以后,陷入一种认识误区,每天记录这个和那个不能一起吃,生活变得刻板和充满担忧。其实,正如一个好医生,不光要扶正病人的躯体,也要扶助病人的心理一样,优秀的正能量电视节目,可以从消除担忧入手,让受众做到身体和心理双重健康。

传统的内容生产模式着眼于信息本身,用节目传递的信息来强化或改变受传者的意见、态度乃至行为。新颖的内容生产模式则把焦点放在受传者身上,从信息接受者角度来考察,将受传者作为主体,以受传者的动机需求是否满足、做出何种反应作为主要一方。因此,在制作电视节目之前,要研究受众群体的社会心理,把信息与受传者的需求满足结合起来。这样,正能量的传播效能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二、线索来源:等待VS策划

正能量电视报道所呈现的各种形式,是由其线索来源的不同决定的,我们熟知的形式有:

独家报道。通常突发性独家报道分两种,一是突发事件时,比如突发车祸,医护工作者身份的路人挺身抢救,记者正巧路过,发回独家报道。第二种情况是,突发好人好事或是看到有危难的人需要帮助,爆料人只给一家电视台提供线索,或是提供给多家媒体,只有一家引起关注并进行报道。

点评类。这是常用的一种报道形式,新闻线索来自网络、其他媒体,可以是一个热门事件、一条微博、一张图片,主持人通过“画面+点评”的方式,交流信息、传递情感、理解人生。

深度加工。热门事件虽然已发生并被报道,但电视台特派记者到新闻发生地,按照自己的采访意图进行新闻报道;或是对有影响力和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事件,做一档深度的评论节目,全方位还原、解读事件,传递正能量。

可以看出,常规的新闻线索来源和报道形式,节目组基本都是被动等待的状态,没有线索就没有节目。难道只能如此,能不能没有线索也可以有节目?湖南卫视的新闻人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每周一至周五中午湖南卫视《播报多看点》节目中,有个叫做“为你鼓掌”的节目环节。节目形式是,记者用隐秘拍摄方法,记录人群中的正能量,发现后立即上前亮明身份进行采访,并当场给予当事人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以彰显正气。比如,2013年3月有一期节目,记者蹲守在武汉市繁华路段的某小学附近,拍摄究竟“谁会为孩子让行”。节目组记者整整守候两小时,拍摄了大量孩子和家长在毫不避让的车流中,躲闪、为难、奔跑的镜头,观众看得心惊肉跳。结果共有2776辆汽车经过,只有一位教师身份的车主主动停车为孩子让行。节目记者立即上前采访,并给这位车主披上绶带,还有数名志愿者在一旁欢呼“为你鼓掌,为你鼓掌”。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网友评价说:“节目用类似直播的画面,强烈的对比,通过少数人的示范,生动有效地传递着正能量。”

“为你鼓掌”板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没有线索来源,电视人也可以通过节目策划,主动出击获得新闻素材,从而创新正能量节目的形式。

等待是电视人的一种职业习惯,通过经验及时间的积累形成的一种职业态度。这种态度会影响到节目制作行为的方向,即以信息为中心的模式,而忽视了活生生的社会群体受众心理。

主动策划的创新会遇到更多困难,需要节目制作人具有更高的志向水平、意志水平和职业成就动机,是更高层次的职业行为。主动策划是掌握了社会群体心理的节目制作者,突破常规、打破传统报道图解式的行为。这种创新的传播效能更强。激发这种策划的手段,需要建立促进策划创新的考核奖励机制,优化职业大环境。

三、创作境界:跟风VS引领

做正能量节目较为普遍的创作心态有:

称职型。遇到新闻线索,出于职业本能,进行报道;或是热点新闻,别人都在报道,我要是不跟着报道,是一种失职。

应景型。新闻“四季歌”,助残日、中秋、春节,应景性做些正面宣传报道。

出稿型。做正面报道更容易出稿,保险。

不是所有正能量节目都讨观众喜欢,如果电视人只是出于职业本能,重复炒冷饭或一味跟风,受众也会反感的。比如“红会”事件发生后,受众对捐款捐物的报道兴趣大减。再如,继“最美教师”、“最美司机”后,“最美”一词已被滥用,受众的心理接受已近极限。

电视人要从职业本能和职业惯性的层面跳出来,以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己任,引领时代思潮,发挥主流作用。创作境界的高下决定节目品质的优劣及传播效能。

《赢在中国》一经推出即火爆荧屏,就是因为它应和社会对务实、创新的呼唤,传递了“励志、创业”的时代正能量。一项社会调查显示,超过70%的大学生以考上公务员为最大职业理想。年轻人是民族的新鲜血液,一个没有创新激情的民族有何前景?节目创作者旗帜鲜明地打出“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的宣言,贴切地用“在路上”的奋斗表述,为创业者鼓掌,向实干家致敬。节目体现了制作者的高境界,境界决定节目的持续影响力。

跟风显然不受观众喜爱。这是由于任何活动多次重复都会失去新鲜感而变得乏味,从而降低刺激水平。这时受众会产生一种新的动机要求更有刺激性的活动。媒体人应善于捕捉这种受众需求。

但是,媒体人也要清楚,受传者的需求是多样的,媒介只能满足部分需求,首先要满足具有时代影响力和相当舆论力量的受众需求。《赢在中国》正是契合了时代中的主流需求。《非诚勿扰》作为相亲类节目的翘楚,一直被受众喜爱,就是因为其传递的婚嫁观引起受众广泛共鸣,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舆论力量。

正面报道的电视节目并非一定具有正能量,正能量电视节目制作面临着如何摆脱传统、积极创新、提高传播效能的问题。提高电视节目传播的效能、积极创新,首先必须把电视节目制作者、信息传递者与受众放在一个互动的系统中,并将三者放在某一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最佳的配合。

其次,转变正能量电视节目制作的传统模式,由过去强调电视节目本身传递的信息为主体,强化说服、教育受众者,从而改变其观点、态度的传统模式,变为以受众尤其是主流社会群体的社会心理为主体,来考虑传递的信息、制作方式、制作者的思想境界等问题。

第三,受众与信息传递者的个性特征都会影响电视节目制作的过程,从而影响电视传播的效能。因此,反腐倡廉、勤俭节约、文明礼仪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及新闻传媒环境的优化、制度的完善等,都有利于提高正能量电视节目的传播效能。

(朱益寰:江苏广播电视报总编)

 

分享到:
(责编:张玉瑶(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