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4年3月上

央视“色戒”冲击波

张涛甫

2014年05月26日14:09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春节刚过,南方城市东莞就遭遇了一场舆论暴风雪。2014年2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曝光了东莞色情行业的“莞式服务”。央视记者通过暗访发现,素有“性都”之称的东莞,莺飞草长,“春色”满城。这一“公开的秘密”被央视曝光,应在意料之中。这不是央视第一次曝光东莞的“有色”产业,早在2003年以及2009年,东莞就被央视曝过光。

但央视的报道并没有赢得民间舆论的满堂喝彩,反而引起一些强劲吐槽。这一次曝光东莞色情业,民间舆论场的反响空前激烈,泥沙俱下的网上舆论撞击在这一事件上,出现了巨大的舆论反弹。网上有不少同情东莞的声音。《南方都市报》评论官方微博@南都评论甚至喊出“东莞挺住!”的逆袭之音。一些民间舆论对央视此举则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活色生香的民间智慧跃然于网上。如此反转的舆论走向,远远超出了央视的预料。本来,央视从“扫黄”议题下手,是道德正确和政治正确的双赢之举,此前屡试不爽,这次却跌进了民间舆论的汪洋大海之中,难道民间舆论背后的“乌合之众”真的失去了公共理性?

其实,中国看似荒谬的现象,是复杂的社会心理发酵所致。网民们狂欢式的吐槽,有戏谑的成分,有非理性的想象,也有夹带私货式的泄愤,但这些非常态的因素只是问题的表象,在其后面,有一些长期沉淀的因由,淤积多时,在这个节点上引爆,产生了一场出人意表的舆论出轨。这些表象背后的因由主要有:

其一,央视的角色和作为。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其角色身份甚为特殊,它集喉舌、公共电视、商业媒体多重角色于一身。这些功能在很多时候,处在微妙的紧张状态,致使其行动逻辑充满不确定性。有不少案例说明,央视的选择性报道充分体现了这家恐龙型的“权力的媒介”在专业成色和政治正确之间寻求平衡的艰难。在很多时候,央视更强调后者,诸如在网络大V薛蛮子嫖娼事件以及《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认罪”报道上。这次,央视曝光东莞色情业,虽然新闻视频在部分细节上加了马赛克,但仍有香艳出格的画面溢出,尺度之大超越了专业伦理,更超出国家电视台的“色戒”底线。

其二,民间舆论场的非理性繁荣。拜新媒体所赐,民间舆论场失速疯长,攻城略地,对官方舆论场形成合围之势。官方舆论场虽然占领舆论要塞,但只是一个个舆论孤岛,与汪洋恣肆的民间舆论场比起来,彼此强弱之势判然分明。网民对央视的不满,带有一种快意的宣泄。央视此次曝光东莞色情业顽疾,不能说央视做得不对。在民间舆论眼里,央视已被想象成一种符号。央视作为官方舆论的代言者,其一举一动,容易引发民间舆论的本能性质疑,这种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间的深刻对立,会在某个时刻爆发。这一次的擦枪走火,乍一想,觉得十分意外;但往深处思量,是不难理解的。

其三,撕裂的社会心态。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对冲,已不是第一次。但这一次的表现甚为诡异。出人意料的是,一些“公知”和精英媒体也“色胆包天”,大尺度声援东莞。这种站队式对立,已经超越了问题本身,不止于风月,而在风月之外。这种舆论上的对峙,多是撕裂的社会心态使然。

我认为,泄愤式的舆论对决不利于不同声音的对话,不利于社会的和谐。撕裂的中国社会需要共识维系,更需要社会共融的托底。无论是舆论,还是社会,都不能再分裂了。期待民间和官方,告别楚河汉界,多一些包容,少一点冲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回归理性,以对话方式解决争端。争论不可怕,怕的是无止无休的争吵和纷争。停留在舆论上的口水战,浪费口水不说,也不利于化解社会戾气,不能熨平社会沟壑。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