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第二部分 样本说明与传播态势
第三部分 样本走势与话题分布
第四部分 主要调查发现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公众对当前腐败问题以及反腐工作的认知与评价——基于新浪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研究报告”是系列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十大关系研究”的第三篇。由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英智传播集团、名道公共传播研究所联合推出,安徽合肥学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数据支持的又一学术成果。本研究报告以十八大以来重大的社会议题和实践热点为导向,以公共关系学和新闻传播学中学术界的最新理论及研究方法为支撑,致力于对社会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度研究,为国家治理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决策支持。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点部署和全力推进的持续性举措,被全社会寄予厚望,也是改善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本系列研究的第二篇中已经指出,在“官员”这一话语的建构过程中,公众所持有的集体情绪是偏向于负面的,而在所有的负面评价中,贪腐问题又是位居第一位的。
本课题以期通过深入研究,一方面具体了解当前社会公众对“腐败”问题的看法,另一方面,为党中央进一步推进反腐工作,提高反腐工作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效果,提供专业方面的支持。本研究继续以新浪微博为平台,采集了新浪微博上以“腐败”为关键词的博文1113769条,全部博文样本来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闭幕截止到2014年5月31日,共18个月的海量数据。
第二部分 样本说明与传播态势
11类微博用户共发布了111万余条与“腐败”相关的博文,人均发布博文的数量为1.52条,共涉及到相关账号73万余个。下表中是对本次样本按照信息发布者的身份进行的统计梳理。
研究发现,非认证用户发布的博文数量最多,普通的公众依然是讨论官员腐败话题的主要群体。从人均博文的发布情况来看,认证媒体的账号是发布官员腐败话题最为重要的渠道,这与媒体及对官员负面议题的敏锐感知度有关。其次为政务微博人均发布的博文数也较高,这意味着政务微博在官员涉腐问题上敢于公开,并不回避。此外,从认证网站和认证个人也是这一话题的积极建构者和传播者。
鉴于媒体特殊的影响力和较为密集的信息发布频次,研究专门将认证为媒体的2529个账号所发布的10797条博文依据其性质的差异进行了分类汇总,共有财经媒体等七类媒体涉及到官员腐败问题的传播,详见下表所示:
上表中统计发现,在各类媒体账号中,自媒体账号(即上表中所列出的“其他”)关注度最高,其次是都市报相对高频的传播与官员腐败相关的议题,再次为党报。从账号平均发布数量来看,法制类媒体账号较少,但发布频次相对较为频繁。根据这一统计可以得出,一方面,媒体对官员涉腐问题有较多的关注度,另一方面,相对于自媒体而言,普通的媒体账号尤其是党报和法治类媒体在传播相关话题时显得略微保守。
研究进一步专门就政务类微博账号所发布的信息进行了分主体类别的统计,共分出了党团微博、公检法微博等七类账号。详见下表所示:
根据上表中所统计的数据显示,市政相关微博账号发布的博文数量最多,其次为公检法系统相关账号,再次为党团系统的账号。这意味着:第一,市政账号与“腐败”话题的直接关联度并不大,但在官员涉腐问题上却有着较高的关注度;第二,公检法系统的账号有着较高的活跃度,符合公检法账号本身的功能定位,并且在此类话题的建构与传播中扮演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第三,党团微博的账号群体在政务微博中属于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群体之一,但在信息的发布数量却相对较少,这意味,该部分账号在此类问题上略显保守。
认证账号中涉及到不同层面的职业,其中包括记者、律师、教师等若干工种。研究专门就认证用户的职业属性进行了一番整理,并汇总成如下所示的表格:
上表中可以看出,当前在社交媒体上较为活跃的群体主要是律师、商界人士、媒体人士和学者(以教授、教师和学者为主)。此四类群体成为当前知识分子话语的重要缔造者,尤其是以律师为代表的群体不仅在微博上拥有极为广泛的活跃度,而且经常就典型的社会实践问题、重要的涉法、涉案问题发表观点表达诉求,甚至在某些具体的语境下成为草根公众表达其抗争性诉求的“跳板”。
结合前文中的研究,网络大V是微博上最为活跃的群体,在某些场景下,网络大V的影响力有超越媒体账号和政务微博的趋势,这部分群体在充当官民舆论沟通的过度平台的同时,也成为当前主要社会问题的一个“镜鉴”,以其话语表述为研究内容,有助于探讨中国社会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