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 张建
人民网北京7月10日电 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首届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今天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中国记协等部门领导,以及中央和全国31家省级党报的主要领导及评论业务负责人,齐聚一堂交流经验、激荡思想,共同探讨党报评论融合发展问题。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张建在论坛上做了“用'两个创新'推动评论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主题的发言,以下为全文内容:
尊敬的蒋建国部长,杨振武社长,徐主任,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非常感谢人民日报提供这么好的一个平台,让全国的党报同仁能够聚在一起,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助力党报事业发展。作为全国党报的标杆和旗帜,人民日报在新闻宣传的各个方面一直走在前列,许多报道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和旗帜。特别是人民日报的评论,高端大气、有深度有厚度、有针对性有前瞻性,一直在国内外有着巨大影响力,成为纷杂舆论场中的坐标系,我们都从中获益匪浅。
在这里我想特别表示感谢的是,前几年,为了提高评论的水平,河南日报评论部的几位同志来这里学习,人民日报社的领导和评论部的同仁都是悉心指导,认真帮助,为河南日报评论工作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在这里再次表示敬意和感谢。
在舆论引导的新格局下,河南日报也是非常重视评论工作。2004年我们成立了评论工作室,2011年成立新闻评论部,目前评论部有10名评论员,其中正高级职称3个,副高级职称4个,博士研究生1个,硕士研究生5个。十几年来我们着力打造了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队伍,每有重大报道、重要任务,评论部都是冲锋在前、克难攻坚,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效引导舆论上做出了突出成绩。我们撰写的《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获得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闻评论部被评为全国新闻先进集体。我们创立的评论品牌“何平”、创作的“九论十八谈”系列文章都享有较高的声誉。近些年来,河南历任省委主要领导同志都非常重视评论工作,最近,在省委主要领导的关注下,我们集团党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评论工作的意见》,为进一步做好评论工作提出来了新的要求。
当今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势不可挡,“互联网+媒体”让舆论格局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新媒体对我们纸媒的冲击一波高过一波。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立足自身优势,探索媒体融合有效形式,强化议题设置能力,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是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探索的重大课题。
评论是报纸的核心和灵魂,评论的高度决定着报纸的厚度,评论的传播力决定着党报舆论引导力。要想在思想多变、观点多元、价值观多样的舆论场中独树一帜、发出最强音,党报评论必须实现从信息传播到意见传播的转变,从传统的政治宣传到柔性的、有效的政治传播转变。
着眼于这两个转变,我们不断从理念和手段两个方面进行创新,积极探索适应媒体融合时代党报评论的新形态。
所谓理念创新,就是“不要总是一个人在说,要让大家都来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要打破原来那种自拉自唱、单向灌输的方式,不光我们评论员要阐释观点,还要让读者参与进来,讲自己的看法。最近我们正在组织开展一个报道,名字叫“四个全面大家谈”,编委会把“四个全面”大主题破解成一个个小切口,深入农村、社区、学校、法院等,让基层一线的人来谈对“四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以全媒体的形式,进行立体传播。按照传统的理解,这是一个理论色彩比较重的宣传报道,传统评论方式也能讲。但是我们考虑,要让“四个全面”入脑入心入耳,就不能仅仅还是让评论员来阐释,也要听听党员干部、基层群众是怎么看、怎么说、怎么做的,在传播理念和方式上进行一下创新,试一试传播效果怎么样。事实证明,所到之处积极性都非常高,刊发效果也非常好,目前已经举办了19期。4月份我们带着基层组织建设的话题来到兰考,请当地群众谈干部公信力,有群众直言“是群众不听话还是干部不像话”的观点,让人振聋发聩、耳目一新。一些读者反馈说,像这样接地气的访谈和刊播现在比较少见,打通两个舆论场,光自说自话不行,也要多听听老百姓是怎么说的,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通达社情民意,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
我们觉得,理念创新要多体现在议题的设置上,要学会从政治宣传向政治传播转变,让中央、省委省政府的意图、精神以更加鲜活、更加有效的方式传递给读者。目前我们已建立专家智库,为进一步加强议题设置能力做好了智力准备。
另一个创新是手段方式创新,我觉得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不光一家媒体发声,多运用新媒体,立体传播,形成传播声势。”
党报的声音具有高端性、权威性,但在新形势下必须创新表达方式,增强评论的感染力、渗透力和传播力,让读者喜欢看、愿意看,并且是想看的时候就能看。
一直以来,我们着力于用新的文本表达方式,重塑党报评论风格,比如说用讲故事、说细节的方式,软化行文的方式,把文件、精神转化为可读耐读的文章;拓展评论题材,采取大、中、小等形式,细分评论传播的读者;以采访带评论,让评论多接地气、多用老百姓的话进行表达。顺应媒体融合大趋势,我们也更加注重利用新媒体传播评论,新闻评论部开创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积极利用新媒体拓宽传播渠道、增强传播效果。我上面提到的“四个全面大家谈”其实也是手段创新的一次尝试,我们以纸媒、视频、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种形式同步推出,一次采集、多元生成、立体传播,为今后进一步改革创新作出了很好的尝试。同时,传播方式创新,过去我们更多的是大水漫灌,后来发展成为喷灌,现在有了滴灌,三种形式右击结合,提高效率。我们正在努力的还有开放式评论,不仅我们自己培养自己的评论员队伍,还在全省努力培养一批特约评论员队伍。
我刚才所讲的创新,这只是我们过去和现在正在摸索的一些做法,还有局限性。评论未来的创新之路必然会充满艰辛和不易,怎么在“互联网+”时代通过新媒体充分发声,我们也很想听听上级领导和兄弟党报的高见,进一步学习借鉴,希望我们各家党报以这个平台为载体,加强沟通。现在舆论场的杂音噪音不少,适当的时候,我们不妨在一些话题上联手做文章,形成强大的声势,共同捍卫党和人民的利益,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积极发挥党报评论的主导作用。当然这主导作用,执牛耳者非人民日报莫属,所以,衷心祝愿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长期坚持下去,并且越办越好。
再次感谢人民日报社,感谢中宣部、中国记协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感谢兄弟党报多年的合作和信任。
谢谢大家。